梦看使君船,翩翩转江曲
出处:《寄别张子公尚书》
宋 · 郑刚中
昔我初至秦,使旨不到蜀。
延首锦城春,千里寄孤目。
逮公今出峡,贱迹仍羁束。
梦看使君船,翩翩转江曲。
西州去思者,何啻连万屋。
攀辕犹弗还,我意岂能足。
所怜蜀人病,羸骨未生肉。
公兮胡弗留,共与营糜粥。
自惟救护心,寝食对沟渎。
回顾莫有助,此志亦单独。
公兮那得留,峡水峻而速。
蚤去登堂庙,大作天下福。
病身鸡肋瘦,别恨容千斛。
势须更勉强,渭上几一熟。
郡县减苛赋,廪廥贮馀粟。
便当乞身归,径去友麋鹿。
延首锦城春,千里寄孤目。
逮公今出峡,贱迹仍羁束。
梦看使君船,翩翩转江曲。
西州去思者,何啻连万屋。
攀辕犹弗还,我意岂能足。
所怜蜀人病,羸骨未生肉。
公兮胡弗留,共与营糜粥。
自惟救护心,寝食对沟渎。
回顾莫有助,此志亦单独。
公兮那得留,峡水峻而速。
蚤去登堂庙,大作天下福。
病身鸡肋瘦,别恨容千斛。
势须更勉强,渭上几一熟。
郡县减苛赋,廪廥贮馀粟。
便当乞身归,径去友麋鹿。
注释
秦: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使旨:朝廷的命令。
蜀:古代中国西南部的地区。
延首:翘首期盼。
贱迹:自己的卑微地位。
使君:对官员的尊称。
翩翩:形容船行轻盈。
西州:指蜀地西部。
胡弗:何不。
糜粥:稀饭。
沟渎:比喻忧虑或困境。
那得:怎能。
翻译
昔日我初次来到秦地,朝廷的命令未能到达蜀地。我在成都翘首期盼春天,用千里相隔的目光寄托思念。
如今您已出峡,我卑微的足迹仍然被束缚在这里。
梦中看见您的船只,轻盈地在江湾转折。
西州的人们思念您离去,何止千万户人家。
即使拉住车辕也不愿您离开,我的愿望怎能满足。
可怜蜀地百姓病弱,瘦骨嶙峋难以恢复。
您为何不留在此,共同为他们煮粥济民。
我心中满是对他们的救援之情,日夜忧虑如沟壑之深。
回头望去无人相助,这份心意孤独而坚定。
您怎能停留,峡水险峻湍急。
早些离去,登上高位造福天下。
我身体虚弱如鸡肋,离别的哀愁足以装满千斛。
形势逼迫我必须坚持,直到渭水再次丰收。
郡县减少苛捐杂税,仓库储存着剩余的粮食。
那时我就该请求退休,直接回归自然与麋鹿为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的《寄别张子公尚书》,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张子公尚书离任的深深挽留和对蜀地百姓疾苦的关怀。首句“昔我初至秦,使旨不到蜀”回忆了自己初到秦地时的境况,接着写到对成都春天的思念和对朋友的期待。“逮公今出峡,贱迹仍羁束”表达了对朋友即将离开的不舍和自己的困境。“梦看使君船,翩翩转江曲”描绘了想象中朋友离去的情景,流露出深深的离愁。
诗中“西州去思者,何啻连万屋”表达了蜀地人民对张子公的依恋,而“公兮胡弗留,共与营糜粥”则直接恳求朋友留下,共同关心民生疾苦。诗人自述“自惟救护心,寝食对沟渎”,表达了自己的责任感和决心,然而“回顾莫有助,此志亦单独”又流露出孤独感。
最后,“公兮那得留,峡水峻而速”暗示了朋友不得不走的原因,而“蚤去登堂庙,大作天下福”预祝朋友在新的岗位上造福百姓。诗人以“病身鸡肋瘦,别恨容千斛”形容自己因离别而产生的愁苦,表示即使身体瘦弱,也希望能通过减少苛政、储备粮食来改善民生。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展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民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