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隔松蒸秫火,光和残月到天明
出处:《自河头入山》
明 · 何绛
宵烟未散笋舆行,花落东风尚有声。
茅屋隔松蒸秫火,光和残月到天明。
茅屋隔松蒸秫火,光和残月到天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行走在山中的景象,充满了静谧与自然之美。首句“宵烟未散笋舆行”,以“宵烟”点出夜色已深,而“笋舆行”则暗示了诗人乘坐竹轿穿行于山中,营造了一种幽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
接着,“花落东风尚有声”,通过“花落”与“东风”的相互作用,不仅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也通过“尚有声”强调了即使在夜晚,自然界的声音依然清晰可闻,增添了诗的生动感。这种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立体,让读者仿佛能听到微风吹过花瓣的声音,感受到夜晚的宁静与生命的律动。
“茅屋隔松蒸秫火”,这一句将视线拉回人间,通过“茅屋”与“松”、“秫火”的结合,构建了一个温暖而质朴的生活场景。秫火,即高粱酒燃烧时发出的火焰,既烘托了夜晚的温馨,也暗含了生活的烟火气。同时,松树的挺拔与茅屋的简陋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
最后,“光和残月到天明”,以“残月”作为时间线索,暗示了从夜晚到黎明的过渡。这里的“光”不仅指月光,也包括茅屋中秫火的光芒,以及万物在晨光初照下的微光。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从黑夜到白昼逐渐明亮的画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夜晚山行的宁静画卷,展现了自然之美与生活之趣,同时也蕴含了对时间流转的感慨,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