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苟简理宜尔,宁诒不孝责全文

苟简理宜尔,宁诒不孝责

出处:《江纂墓碑
宋 · 孙起卿
家有古冢碑,近自田家获。
藏之五六年,未甚见省录。
古苔侵文理,封结殆莫识。
偶然嗟其穷,一一为磨剔。
始若漫无文,细寻适可读。
文云晋江纂,长夜垂兹刻。
贞石殊不用,块然但埏埴。
合葬无别铭,背面书反覆。
一字不涉华,本枝记明白。
二父遂兼书,于逌乃宗嫡。
考诸晋史篇,真是小出入。
字画亦崄劲,然不类镌斲。
汉魏尚丰碑,兹独何褊迫。
岂时丁丧乱,不暇如品式。
于时义熙季,处次实庚戌。
五胡剖中原,典午窜南极。
苟简理宜尔,宁诒不孝责
审订既昭然,疑去喜自适。
历年七百馀,瞥尔驹过隙。
名节苟不传,埃化先瓦石。
寘兹当眼前,用代铭几席。

拼音版原文

jiāyǒuzhànzhǒngbēijìntiánjiāhuò

cángzhīliùniánwèishènjiànshěng

táiqīnwénfēngjiédàishí

ǒuránjiēqióngwèi

shǐruòmànwénxúnshì

wényúnjìnjiāngzuǎnchángchuí

zhēnshíshūyòngkuàirándànshānzhí

zàngbiémíngbèimiànshūfǎn

shèhuáběnzhīmíngbái

èrsuìjiānshūyōunǎizōng

kǎozhūjìnshǐpiānzhēnshìxiǎochū

huàxiǎnjìnránlèijuānzhuó

hànwèishàngfēngbēibiǎn

shídīngsàngluànxiápǐnshì

shíchùshígēngqu

pōuzhōngyuándiǎncuànnán

gǒujiǎněrníngxiào

shěndìngzhàoránshì

niánbǎipiēěrguò

míngjiégǒuchuánāihuàxiānshí

zhìdāngyǎnqiányòngdàimíng

注释

冢碑:墓碑。
田家:农家。
省录:查阅记录。
封结:覆盖结满苔藓。
漫无文:杂乱无章。
晋江纂:可能是晋江编纂的文献。
贞石:指碑石。
埏埴:制陶土。
铭几席:墓志铭或祭席。

翻译

家中有一座古老的墓碑,最近从农家得到。
保存了五六年间,很少被查阅记录。
碑上的古苔侵蚀了文字,几乎难以辨认。
偶尔感叹它的孤寂,逐字逐句擦拭清理。
起初看似无章,仔细寻找才可阅读。
碑文记载是晋江编纂,漫长的夜晚刻下此刻。
原本的石碑并未使用,只是随意堆砌。
合葬时没有特别的铭文,背面也反复书写。
一个汉字都不涉及华丽,只记录家族分支清晰。
两位父亲同时写下,其中一人是正统继承人。
对照晋朝的历史记载,只有细微差别。
字迹虽险峻有力,却不似刻意雕刻。
汉魏时期还有丰碑留存,为何这座如此局促?
是否因战乱频繁,无暇精细雕琢。
那时正值义熙末期,具体年份是庚戌。
五胡分裂中原,东晋皇室逃至极南。
简陋符合当时情理,怎能怪罪不孝之责。
审阅确认后,疑惑消除,心中欢喜。
历经七百多年,转眼间岁月如梭。
如果名声节操不能流传,终将随尘土化为瓦砾。
就让这块碑立在我眼前,代替铭文和祭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冢碑的发现和修复过程,通过对古碑文理的细致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与珍视。诗中“家有古冢碑”一句直接引入主题,而“藏之五六年,未甚见省录”则表明这块碑石长时间被埋藏,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接下来的几行“古苔侵文理,封结殆莫识。偶然嗟其穷,一一为磨剔。”生动地描绘了时光对碑文的侵蚀和诗人在认真修复过程中的不懈努力。随后的“始若漫无文,细寻适可读”则透露出诗人在细致探究中逐渐解读出碑文的内容。

诗人的情感在“文云晋江纂,长夜垂兹刻。”一句中得到体现,这里表达了对历史名人的崇敬之情。紧接着,“贞石殊不用,块然但埏埴。”则是对碑石材质的描述,显示出诗人对于物质的观察和尊重。

“合葬无别铭,背面书反覆。一字不涉华,本枝记明白。”这几句表明了碑文的重要性,以及诗人在记录传承中的严谨态度。随后,“二父遂兼书,于逌乃宗嫡。”则是对家族历史和血脉关系的描述。

“考诸晋史篇,真是小出入。”这一句通过引用史料,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真实性。紧接着,“字画亦崄劲,然不类镌斲。”则是对碑文书法艺术的赞美。

在“汉魏尚丰碑,兹独何褊迫。”一句中,诗人通过与古代碑刻的比较,表达了对于这块碑石独特性的认识。而“岂时丁丧乱,不暇如品式。”则是对历史动荡对文化遗产保护不够的慨叹。

接下来的几句,“于时义熙季,处次实庚戌。五胡剖中原,典午窜南极。”描绘了一个动乱的时代背景,强调了保存历史记忆的重要性。“苟简理宜尔,宁诒不孝责。”则是对保护文化遗产责任感的表达。

“审订既昭然,疑去喜自适。”这一句体现了诗人在认真审视和修复过程中的愉悦心情。紧接着,“历年七百馀,瞥尔驹过隙。”则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对这块碑石所蕴含历史价值的感慨。

最后,“名节苟不传,埃化先瓦石。寘兹当眼前,用代铭几席。”表达了诗人对于传承和记录历史英雄事迹的渴望,以及通过碑文来实现这一愿景的决心。这首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宋代诗人对于古典文化的敬仰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