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携尊酒看修竹,不为前坡得意花
出处:《春日武康游望过孟东野故居》
宋 · 孙嵩
残霭初收半在沙,一川芳草趁溪斜。
群峰古意汪芒国,废地诗情正曜家。
天末凄迷浮野色,柳边骀荡受春华。
更携尊酒看修竹,不为前坡得意花。
群峰古意汪芒国,废地诗情正曜家。
天末凄迷浮野色,柳边骀荡受春华。
更携尊酒看修竹,不为前坡得意花。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游览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深厚情感和个人情怀。
"残霭初收半在沙,一川芳草趁溪斜"两句,设定了春日午后、阳光透过薄云、照耀着河岸边的景象。这里的“霭”指的是薄云或余晖,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现象,营造出一种恬静而不失生机的氛围。
"群峰古意汪芒国,废地诗情正曜家"这两句,则是从广阔的地理环境转向历史文化遗迹。诗人提及“群峰”和“废地”,暗示着这里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却已颓败,但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深厚气息。
"天末凄迷浮野色,柳边骀荡受春华"这两句,继续描绘自然景象。诗人用“凄迷”来形容暮色的美妙,以及大地上生机勃勃的情景,同时也表现了对春天的无限喜悦。
"更携尊酒看修竹,不为前坡得意花"最后两句,则转向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带着酒,去赏析那修长而雅致的竹子,并表达了一种超脱物外、不随波逐流的情怀。不追求那些众人皆知的美好,而是寻找自己的意趣所在。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深情寄托,更有个人情感的细腻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