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将去远,雪夜来相寻
出处:《郑伯兴谢病还鹿门雪夜过别赋赠三首》
明 · 王守仁
之子将去远,雪夜来相寻。
秉烛耿无寐,怜此岁寒心。
岁寒岂徒尔,何以赠远行?圣路塞已久,千载无复寻。
岂无群儒迹?蹊径榛茆深。
浚流须寻源,积土成高岑。
揽衣望远道,请君从此征。
秉烛耿无寐,怜此岁寒心。
岁寒岂徒尔,何以赠远行?圣路塞已久,千载无复寻。
岂无群儒迹?蹊径榛茆深。
浚流须寻源,积土成高岑。
揽衣望远道,请君从此征。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王守仁所作的《郑伯兴谢病还鹿门雪夜过别赋赠三首》中的第一首。诗中描绘了友人郑伯兴在雪夜来访,与诗人王守仁话别的场景,充满了深情厚谊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之子将去远,雪夜来相寻”,点明了友人即将远行,而在这寒冷的雪夜,他却特意前来探访,表现了深厚的友情。接着“秉烛耿无寐,怜此岁寒心”两句,写出了两人彻夜长谈的情景,表达了对彼此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在困境中相互慰藉的情感。
“岁寒岂徒尔,何以赠远行?”这两句诗引出了一种哲理思考,岁寒时节并非徒然,诗人想要以什么来赠予即将远行的朋友呢?这不仅是对友情的思考,也是对人生旅途的感悟。
“圣路塞已久,千载无复寻”两句,表达了对传统道路被阻断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探寻新知、追求真理的必要性。“岂无群儒迹,蹊径榛茆深”则进一步强调了在知识探索道路上的艰难,比喻为丛生的荆棘和杂草,需要勇气和智慧去开辟新的路径。
最后,“浚流须寻源,积土成高岑”两句,运用自然界的比喻,强调了源头的重要性,只有找到源头,才能让水流不息;同样,积累知识如同堆积土石形成高山,需要不断努力和积累。这不仅是对学术追求的鼓励,也是对人生道路的启示。
“揽衣望远道,请君从此征”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希望他勇敢地踏上远行的道路,追寻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情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