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不吐焰,已落天魔胆
出处:《次开祖使君韵兼呈端叔大夫圣域长老》
宋 · 晁补之
神龙异凡马,头角要须敛。
邦公七岁时,惊耳一语险。
悟身非常住,风日过河减。
峥嵘法云窟,跳出有家范。
金刚不吐焰,已落天魔胆。
一派感慈中,无波寒湛湛。
是波本非水,无以瓦砾点。
低枝竞听法,草木有情感。
作解受群邪,珷玞疑琬琰。
居然身出定,面目本来俨。
而我久尘劳,见之良内慊。
周侯老词句,太华耸而黯。
自说少苦心,修涂肆穷览。
李侯遗世事,不琢元无玷。
文采丽春葩,百牍交千椠。
顾惭土炭嗜,畏疾非羞俭。
望不见水端,譬河还少贬。
请佩伯阳言,吾非勇于敢。
邦公七岁时,惊耳一语险。
悟身非常住,风日过河减。
峥嵘法云窟,跳出有家范。
金刚不吐焰,已落天魔胆。
一派感慈中,无波寒湛湛。
是波本非水,无以瓦砾点。
低枝竞听法,草木有情感。
作解受群邪,珷玞疑琬琰。
居然身出定,面目本来俨。
而我久尘劳,见之良内慊。
周侯老词句,太华耸而黯。
自说少苦心,修涂肆穷览。
李侯遗世事,不琢元无玷。
文采丽春葩,百牍交千椠。
顾惭土炭嗜,畏疾非羞俭。
望不见水端,譬河还少贬。
请佩伯阳言,吾非勇于敢。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神龙:比喻非凡的人物。邦公:指某位人物。
峥嵘:形容奇特或高峻。
金刚:佛教中的象征,坚硬无比。
珷玞:似玉的石头,比喻伪善者。
尘劳:世俗的劳苦和烦恼。
周侯:历史上的某人,姓周。
太华耸而黯:华山高峻且显得阴郁。
修涂:修行的道路。
文采丽春葩:文笔优美如春天的花朵。
顾惭:自愧。
伯阳:可能指老子,道家代表人物。
翻译
神龙不同于寻常马,它的头角必须收敛。邦公七岁时,一句惊人的言语差点惹祸。
他明白自身并非永恒不变,风和日丽时过河心情会轻松。
他在峥嵘的佛法洞窟中,超脱了世俗的束缚。
金刚不露锋芒,已让天魔胆寒。
他的慈悲深深感染,内心平静如寒潭。
这波动并非水,无法被瓦砾触动。
低矮的树枝争着聆听佛法,草木似乎也有了情感。
他能洞察群邪,如同珷玞石误以为美玉。
他已达到定境,面容自然庄重。
我长久劳累,见到他内心深感满足。
周侯的词句古老而深沉,像太华山一样峻峭而阴郁。
他自己述说年少时苦心修炼,遍览修行之路。
李侯超脱世俗,无需雕琢就纯净无瑕。
他的文采如春天的花朵,众多篇章交织繁复。
我自愧对粗鄙的喜好,畏惧疾病而非吝啬。
我看不见水的尽头,如同河水减少的比喻。
请记住伯阳的话,我并非鲁莽之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题为《次开祖使君韵兼呈端叔大夫圣域长老》。诗中通过描绘神龙与邦公的形象,寓言般地表达了对超凡智慧和修行的理解。首句“神龙异凡马,头角要须敛”象征着非凡人物的低调谦逊。接着叙述邦公年幼时的非凡洞察力,暗示他后来的悟性与修行。
诗中提到“峥嵘法云窟,跳出有家范”,意味着邦公已经超越世俗的束缚,进入佛法的高深境界。随后描述他的内心平静如镜,不受外界干扰,具有金刚般的定力。诗人赞美他的慈悲与智慧,使得草木皆有感应,邪念无法侵扰。
诗人自谦自己久陷尘世劳碌,对比邦公的超然,内心充满敬仰。同时,他也提及友人周侯和李侯的苦心修行与才华横溢,表达对他们高尚品质的赞赏。最后,诗人以谦逊的态度表示自己虽有追求,但仍需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伯阳的智慧为指引,不轻举妄动。
整首诗语言优美,富有哲理,通过比喻和叙事,展现了诗人对修行、智慧与人格修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