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佛子根猛利,能观空性则是色
欲显空色不思议,仰空书此金刚句。
至今风雨被原野,诸樵牧者集其下。
乃知肉眼不能见,譬如水中有盐味。
唯道人琼思精奇,能观色性即是空。
视此纤管大如椽,挥翰如行九轨道。
故于兼寸环中备,足广大言说身世。
人可见,不可读,譬如婴儿亲崖蜜。
我于此经能證入,初中后善三法门。
忽然落笔如建瓴,不复现行生倒想。
由色空观入诸境,奏刀肯綮无全牛。
尽持此法施群生,甚微细智愿同證。
鉴赏
这首诗《小字金刚经赞》是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通过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对《金刚经》中的核心思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与赞美。
诗中首先提到“昔有佛子根猛利”,以古代的佛子为引子,强调了对佛法深入理解的重要性。接着,“能观空性则是色”点明了佛法的核心观念之一:空性和色相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诗人进一步解释,为了揭示这种不可思议的真理,他仰望天空,书写下了《金刚经》中的经典句子。
“至今风雨被原野,诸樵牧者集其下。”这一句描绘了《金刚经》文字在自然界中的影响,即使是最平凡的樵夫和牧童也能感受到其精神的洗礼。诗人借此表达,佛法的智慧超越了肉眼可见的世界,如同水中之盐,虽不可见却能感知其存在。
“唯道人琼思精奇,能观色性即是空。”这里诗人赞扬了那些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理解色即是空的高人,他们的心灵如同珍贵的美玉,思维精妙而奇特。通过观察物质世界的现象,他们认识到一切皆为空性,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在书写《金刚经》时的情景:“视此纤管大如椽,挥翰如行九轨道。”他将书写比作在细小的笔管中挥洒出如同九轨大道般的宏伟篇章,形象地展现了佛法的深邃与广阔。
“故于兼寸环中备,足广大言说身世。”这句话表达了佛法的包容性与普遍性,它不仅适用于个人的修行,也涵盖了宇宙万物的真理。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强调了佛法能够涵盖世间万象,为众生提供指引与智慧。
最后,“人可见,不可读,譬如婴儿亲崖蜜。”诗人以婴儿亲尝蜂蜜为例,说明佛法的智慧虽然难以直接理解,但可以通过实践与体验逐渐领悟。这既是对佛法深奥性的赞叹,也是对读者的一种鼓励,即通过亲身实践与感悟,才能真正理解佛法的真谛。
“我于此经能證入,初中后善三法门。”诗人表示自己已经深入理解了《金刚经》的精髓,并且掌握了其中的三个法门:初善、中善、后善,即开始、中间、结束都充满智慧与慈悲。
“忽然落笔如建瓴,不复现行生倒想。”诗人形容自己在书写时灵感如泉水般涌现,笔下流淌出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对佛法深刻理解的体现,不再受制于世俗的偏见与误解。
“由色空观入诸境,奏刀肯綮无全牛。”这句话强调了通过色空观(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智慧,可以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如同庖丁解牛一般,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境。
“尽持此法施群生,甚微细智愿同證。”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意将佛法的智慧传播给更多的人,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共同证悟佛法的微妙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金刚经》核心思想的赞美与阐述,展现了佛法的深邃与博大,以及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虔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