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索饭蕳前啼,大儿虽瘦把锄犁
出处:《田蕳杂歌》
宋 · 张祁
大麦半枯自浮沉,小麦刺水铺绿针。
山边老农望麦熟,出门见水放声哭。
去年涔涔七月雨,秋田不收一粒谷。
只今米价贵如玉,并日举家才食粥。
小儿索饭蕳前啼,大儿虽瘦把锄犁。
晴时和麦耕荒陇,正好下秧无稻种。
山边老农望麦熟,出门见水放声哭。
去年涔涔七月雨,秋田不收一粒谷。
只今米价贵如玉,并日举家才食粥。
小儿索饭蕳前啼,大儿虽瘦把锄犁。
晴时和麦耕荒陇,正好下秧无稻种。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困境图景,通过对麦类作物生长状况的描述,以及老农的悲哀和家庭成员的辛劳,展现了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短缺与生活贫困。诗中“大麦半枯自浮沉,小麦刺水铺绿针”两句,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麦类作物因连续降雨而受损的景象,反映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
接着,“山边老农望麦熟,出门见水放声哭”表达了老农对于收成无望的绝望心情。这里通过老农的哭泣传递出了农民对于土地和作物深厚的情感,以及面对灾害时的无奈。
“去年涔涔七月雨,秋田不收一粒谷”回顾了过去的一次重大自然灾害,造成了一季无收的严重后果。紧接着,“只今米价贵如玉,并日举家才食粥”则揭示了由此引发的粮食价格飞涨和家庭生活困境。
最后,“小儿索饭蕳前啼,大儿虽瘦把锄犁”和“晴时和麦耕荒陇,正好下秧无稻种”两句,分别描绘了家庭成员的饥饿感受与辛勤劳作的情景,以及即使在艰苦条件下也不放弃农业生产的坚持。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事实描述,深刻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同时也展现了他们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