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饥须食渴须水,顾亦何从满其愿
出处:《上竺寺记赞》
宋 · 陈轩
白衣仙人无住著,补陀落伽渺云海。
为大导师安乐国,歙然遍应河沙刹。
世界热恼或有闻,曾不旋踵垂覆护。
众生心念非一种,皇皇不足尝有求。
如饥须食渴须水,顾亦何从满其愿。
我观圣心等大虚,其视万物犹一物,细视一物如一身。
是身四大犹不有,万物何能作留碍。
殊功妙用济十方,欲求功用不可得。
群生梦幻可两忘,尔固无馀我无欠。
尝观瑞像见宝光,如净明珠时白赤。
琉璃琥珀杂苍玉,荧煌璀璨照眉宇。
山顶或见初日升,匹素曳空烟缥缈。
凡人颠倒作思惟,须臾变灭无复初。
非空非色非有馀,菩萨应身亦如是。
堂堂秘殿表东南,山君海王尽回向。
观音智功不思议,佛子当作何等观。
为大导师安乐国,歙然遍应河沙刹。
世界热恼或有闻,曾不旋踵垂覆护。
众生心念非一种,皇皇不足尝有求。
如饥须食渴须水,顾亦何从满其愿。
我观圣心等大虚,其视万物犹一物,细视一物如一身。
是身四大犹不有,万物何能作留碍。
殊功妙用济十方,欲求功用不可得。
群生梦幻可两忘,尔固无馀我无欠。
尝观瑞像见宝光,如净明珠时白赤。
琉璃琥珀杂苍玉,荧煌璀璨照眉宇。
山顶或见初日升,匹素曳空烟缥缈。
凡人颠倒作思惟,须臾变灭无复初。
非空非色非有馀,菩萨应身亦如是。
堂堂秘殿表东南,山君海王尽回向。
观音智功不思议,佛子当作何等观。
鉴赏
这首诗以“白衣仙人”为引子,描绘了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与神通广大。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菩萨对众生的无尽关怀与救度,以及其智慧与力量的不可思议。诗中提到菩萨能遍应十方世界,普渡众生,无论是热恼的世界还是众生的心念,都能得到其垂护与救济。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菩萨的慈悲心如同虚空一般广阔,视万物如同自身,体现了菩萨对一切生命的平等关爱。
诗中还提到了菩萨的种种神妙作为,如能以各种法力满足众生的需求,如同饥者得食、渴者得水,但又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满足,达到了心灵的觉醒与解脱。诗人强调了菩萨的智慧与功德,以及其对众生的教化作用,使得众生能够超越世俗的幻象,认识到世界的本质。
最后,诗人赞美了观音寺作为圣地的地位,以及它在东南地区的显著地位,象征着观音菩萨的智慧与慈悲能够遍及四方,影响着山林与海洋中的生物,引导他们回向正道。诗人表达了对观音菩萨及其智慧的崇敬之情,同时也鼓励佛子们学习并实践菩萨的精神,以达到自我觉悟与利益他人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观音菩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崇高理念,以及对众生普遍关怀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宗教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