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星中夜少,圆月上方明
出处:《月中宿云居寺上方》
唐 · 温庭筠
虚閤披衣坐,寒阶踏叶行。
众星中夜少,圆月上方明。
霭尽无林色,喧馀有涧声。
祗应愁恨事,还逐晓光生。
众星中夜少,圆月上方明。
霭尽无林色,喧馀有涧声。
祗应愁恨事,还逐晓光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虚閤:虚掩的门。披衣:穿着衣服。
寒阶:寒冷的台阶。
踏叶:踩着落叶。
众星:众多的星星。
中夜:深夜。
圆月:明亮的圆月。
上方:高挂。
霭尽:雾气消散。
无林色:树林的颜色消失。
喧馀:声音余留。
涧声:溪涧流水声。
祗应:恐怕只是。
愁恨事:忧愁和哀怨。
还逐:跟随。
晓光:拂晓的光线。
翻译
独自披着衣服坐在虚掩的门边,踩着落叶在寒冷的台阶上行走。深夜时分,星星稀疏,明亮的圆月高挂天际。
雾气消散后,树林的颜色不再可见,只剩下溪涧流水的声音。
恐怕只有那些忧愁和哀怨,才会随着拂晓的光线逐渐显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在秋夜里独自居住于山中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思。虚掩披衣坐,寒阶踏叶行,是诗人在清冷的夜晚穿着单薄的衣服坐在寺庙中,偶尔起身走动时,脚下是已经变脆的落叶。这两句生动地传达了秋天的清凉和自然界的寂静。
众星中夜少,圆月上方明,则是诗人仰望夜空所见,繁星点缀,但大多数都被圆润如盘的明月所掩盖,月光映照之下,寺院显得格外宁静。霭尽无林色,喧馀有涧声,是对周围环境的进一步描绘,树木在夜幕中失去了颜色,只留下流水潺潺的声音,这种声音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让人联想到生命之流。
最后两句祗应愁恨事,还逐晓光生,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诗人似乎对某些往昔的记忆或情感仍旧感到愁绪,这种情绪随着破晓的到来而渐渐消散。这也许暗示了诗人在自然界中寻找慰藉,希望借由清晨的光芒洗净心灵的污浊。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山寺景色的细腻描写,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构建了一幅宁静而又有些许忧郁的秋夜图。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也反映出诗人独处时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