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文字灭,冥漠不知年
出处:《文公讲堂》
唐 · 岑参
文公不可见,空使蜀人传。
讲席何时散,高台岂复全。
丰碑文字灭,冥漠不知年。
讲席何时散,高台岂复全。
丰碑文字灭,冥漠不知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文公:指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因其谥号为忠武, 又称孔明。蜀人:蜀地的人民,这里特指诸葛亮治理过的四川地区的人们。
传:传颂,流传。
讲席:讲学的座位,这里代指诸葛亮传授知识或政策的地方。
散:停止,结束。
高台:高大的楼台,可能指代诸葛亮生前的办公或讲学地点,如蜀汉的宫殿、祠庙等。
岂复全:哪里还能保持完整。
丰碑:高大的石碑,用来纪念伟大人物。
文字灭:碑文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冥漠:幽暗深远,形容时间久远,难以追溯。
不知年:不知道过去了多少年。
翻译
文公(指孔明)已经无法相见,只留下让蜀地人传颂的故事。他授课的讲席何时停下的呢?那高高的台阁难道还能完好如初吗?
纪念他的丰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沉寂在无边的时间长河中,无人知晓岁月的流逝。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名为《文公讲堂》。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怀念和反思。
“文公不可见,空使蜀人传。”这里的“文公”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位学者或官员,其名字已不为后世所知,但其事迹仍然被四川(古称蜀地)的人们传颂。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过去文化名人的敬仰,以及他们遗产的无常。
“讲席何时散,高台岂复全。”讲席指的是古代学者讲授经典的地方,这里已经空旷无人,所谓的“高台”可能是指讲堂或其他建筑物。诗人在问,当初那些宏伟的建筑和文化盛会何时能再次完整地呈现出来。
“丰碑文字灭,冥漠不知年。”丰碑通常指的是记录历史事件或人物功绩的石碑,但现在这些碑上的文字已经被时间磨灭,不复存在。诗人感慨于历史的消逝和遗忘,没有人能知道那些事件到底发生在哪一年。
整体而言,这几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文化遗产的珍视,以及面对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和沉思。岑参以其深厚的历史感和独到的艺术表现,勾勒出了一幅历代文人的哀叹画卷,让读者在沉浸于诗句中,能够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