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车马苦飞霾,南国桅帆喜过淮
出处:《依韵和杭州梅龙图入淮见寄》
宋 · 梅尧臣
东都车马苦飞霾,南国桅帆喜过淮。
船背插旗风自展,沙头迎浪雪相排。
白鱼已荐糟增味,红稻新炊粟厌怀。
定似谢公吟远岫,钱塘应合有高斋。
船背插旗风自展,沙头迎浪雪相排。
白鱼已荐糟增味,红稻新炊粟厌怀。
定似谢公吟远岫,钱塘应合有高斋。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东都:指洛阳,古代中国的东都。飞霾:弥漫的尘埃。
南国:南方地区。
桅帆:船上的帆。
过淮:越过淮河。
船背:船的背面。
插旗:悬挂旗帜。
风自展:风吹动旗帜展开。
沙头:沙滩的前端。
雪相排:浪花像雪一样排列。
白鱼:白色的鱼。
糟增味:用酒糟增加风味。
红稻:红色的稻米。
粟厌怀:吃多了感到满足。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
吟远岫:吟咏远方的山峦。
钱塘:指杭州,谢灵运曾在此居住。
高斋:高雅的书斋。
翻译
京都的车马苦于飞扬的尘埃,南方的船只欣喜地过了淮河。船尾插着旗帜随风飘扬,沙滩上迎接浪花像雪一样排列。
白鱼已经用酒糟腌制,味道更佳,新煮的红稻米饭让人感到满足。
定然像谢公吟咏远方山峦,钱塘江边应该有他那高雅的书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依韵和杭州梅龙图入淮见寄》,通过对东都(洛阳)的雾霾与南国(杭州)淮河两岸景色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对清新环境的向往。首句“东都车马苦飞霾”描绘了京城尘土飞扬的景象,而“南国桅帆喜过淮”则表达了对南方淮河航行的畅快感受。
“船背插旗风自展,沙头迎浪雪相排”两句,通过船旗随风飘扬和沙滩上浪花涌动的动态画面,展现了淮河的壮丽风光。接下来,“白鱼已荐糟增味,红稻新炊粟厌怀”两句,以美食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和对家乡风味的怀念。
最后,诗人借用谢公(谢灵运)的典故,说自己在远方也能感受到钱塘江边的美好,期待在那里有一处高雅的居所。“定似谢公吟远岫,钱塘应合有高斋”流露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梅龙图的祝愿。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通过描绘两地景象和情感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热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