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官得列中大夫,帝轨皇涂未恢扩
出处:《奉题伏生受书图》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瓜丘崩,科斗藏。
《典》、《坟》孰求楚左相,金丝未坏孔子堂。
济南老生教齐鲁,绵蕝礼生何足伍。
挟书严禁禁未开,盘诘谁能禁齐语。
百年礼乐当有兴,天子好文开太平。
百篇大义喜有托,十三女口传嚘嘤。
太常掌故亲往受,百篇仅遗二十九。
河内女儿还自疑,老人屋中有科斗。
建元博士孔襄孙,五十九篇为训文。
嘉唐悼桀空有诏,孔氏全经谁与论?倪家书生能受学,一篇荐上原非朴。
赏官得列中大夫,帝轨皇涂未恢扩。
汉家小康黄老馀,乌用司空城旦书。
盖师言治在何处?后世徒走陈农车。
《典》、《坟》孰求楚左相,金丝未坏孔子堂。
济南老生教齐鲁,绵蕝礼生何足伍。
挟书严禁禁未开,盘诘谁能禁齐语。
百年礼乐当有兴,天子好文开太平。
百篇大义喜有托,十三女口传嚘嘤。
太常掌故亲往受,百篇仅遗二十九。
河内女儿还自疑,老人屋中有科斗。
建元博士孔襄孙,五十九篇为训文。
嘉唐悼桀空有诏,孔氏全经谁与论?倪家书生能受学,一篇荐上原非朴。
赏官得列中大夫,帝轨皇涂未恢扩。
汉家小康黄老馀,乌用司空城旦书。
盖师言治在何处?后世徒走陈农车。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所作的《奉题伏生受书图》,描绘了伏生(即济南老生)传授儒家经典《尚书》的情景。诗中提到《典》《坟》等古籍,暗示伏生传承的是古老的学问。伏生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对齐语的坚持,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坚守。诗中提到“百年礼乐当有兴”,表达了对恢复传统礼乐的期待,而伏生的贡献被赞誉为“一篇荐上原非朴”,说明他对学术的贡献得到了认可。
然而,尽管伏生是孔子后裔孔襄孙,但诗中也揭示了《尚书》流传中的困难,如“百篇仅遗二十九”、“孔氏全经谁与论”,反映出经典的破损和传承不易。最后,诗人批评了当时朝廷对儒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对黄老之学的过度依赖,认为真正的治国之道并未得到充分实践。
整首诗以伏生的形象为中心,展现了儒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起伏,以及对理想治世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