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其鵩哉,毋若而诼
出处:《东门之什二章》
明 · 王世贞
东门之梓,其文理兮。
岂其枳哉,毋若而毁。
东门之鸑,其文郁兮。
岂其鵩哉,毋若而诼。
岂其枳哉,毋若而毁。
东门之鸑,其文郁兮。
岂其鵩哉,毋若而诼。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所作的《东门之什二章》中的第二章。诗中以"东门之梓"和"东门之鸑"为起兴,梓树纹理精美,比喻人的品质高洁;而鹦鹉羽毛华丽,象征美好的声誉。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被误解或诋毁的忧虑。"岂其枳哉"和"岂其鵩哉"分别质疑它们是否真的变成了枳木(劣质木材)和恶鸟(传说中招致不幸的鸟),暗示了外界的非议可能使无辜者遭受不实之名。整体上,这首诗寓言性强,体现了作者对于公正与名誉的坚守,以及对社会舆论压力的敏感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