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至乐无所假,至乐无可寻全文

至乐无所假,至乐无可寻

出处:《感怀六首
明 · 曹于汴
贫家斗有馀,而常啬于升。
富贵千不足,万亿何时盈。
驰驱百岁间,憧憧撼心膺。
临去犹长叹,亦或目不瞑。
愁魔一何强,以此竟死生。
谁能殄此魔,浩气排青云。
吾道自至富,吾道自不贫。
不缘知足乐,不足复何论。
荣公乐三事,假物以自歆。
至乐无所假,至乐无可寻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曹于汴的《感怀六首(其六)》,通过对比贫富之间的心理状态,探讨了人生的价值与快乐的本质。

首句“贫家斗有馀,而常啬于升”描绘了贫穷家庭虽有微小的富余,却总是对每一升粮食都吝啬不舍的情景,反映了物质匮乏时人们内心的紧缩与节俭。接着,“富贵千不足,万亿何时盈”则从另一个极端出发,指出即使拥有千金万贯,仍感不足,财富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表达了对财富无止境追求的讽刺。

“驰驱百岁间,憧憧撼心膺”描述了人在一生中不断奔波劳碌,内心充满了不安与焦虑。最后,“临去犹长叹,亦或目不瞑”写出了人在即将离开人世时的遗憾与不甘,表现了对生命短暂与未尽之愿的感慨。

“愁魔一何强,以此竟死生”揭示了愁苦与欲望的强大,它们贯穿了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直至生命的终结。接下来,“谁能殄此魔,浩气排青云”表达了诗人对于摆脱愁苦与欲望束缚的渴望,希望借助浩然正气冲破云霄,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吾道自至富,吾道自不贫”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富足与满足,认为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上的充裕,而是内心的平和与知足。“不缘知足乐,不足复何论”进一步阐述了知足常乐的道理,认为只有懂得满足,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荣公乐三事,假物以自歆”借用了古代荣公的故事,说明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满足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至乐无所假,至乐无可寻”则总结了快乐的本质,即真正的快乐无需借助外物,也无法被寻找,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是一种内在的体验。

整首诗通过对比贫富、探讨人生价值与快乐的本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精神富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