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麦根已濡,各得在仓廪
我麦根已濡,各得在仓廪。
天寒未能起,孺子惊人寝。
云有山客来,篮中见冬簟。
烧柴为温酒,煮鳜为作沈。
客亦爱杯尊,思君共杯饮。
所嗟山路闲,时节寒又甚。
不能苦相邀,兴尽还就枕。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冬来:冬天来到。三度雪:下了三次雪。
农者:农民。
欢岁稔:为丰年而高兴。
我麦:我的麦子。
根已濡:根部已经湿润。
各得:各自能够。
仓廪:仓库。
天寒:天气寒冷。
未能起:难以起床。
孺子:小孩。
惊人寝:惊扰人的睡眠。
云有:听说有。
山客:山中的客人。
篮中:篮子里。
冬簟:冬季用的席子。
烧柴:点燃木柴。
温酒:暖酒。
煮鳜:烹煮鳜鱼。
作沈:做成美味。
客亦:客人也。
爱杯尊:喜爱酒杯。
思君:想念你。
共杯饮:一起饮酒。
所嗟:可惜。
山路闲:山路清静。
时节寒:时令寒冷。
又甚:更加严重。
不能:无法。
苦相邀:苦苦邀请。
兴尽:兴致结束。
还就枕:各自回去睡觉。
翻译
冬天已至下了三场雪,农民们为年成丰收而欢喜。我的小麦根部已湿润,各自得以储存在粮仓里。
天气寒冷难以起身,小孩却吵闹惊扰了安睡。
听说有山中的客人来访,篮子里携带着冬日的席垫。
点燃木柴暖酒,烹煮鳜鱼作佳肴。
客人也喜爱这酒杯,想念你与我共饮的情景。
可惜山路太过清闲,时令寒冷又加剧。
无法苦苦邀请你,欢聚兴致尽后各自归寝。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雪中的田园生活图景,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描写。开篇即写“冬来三度雪”,表达了作者对于连续降雪所带来的好年成的喜悦之情,因为这对农作物尤其是麦子的生长大有裨益。这也反映出古人对于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密切关联。
接着,“我麦根已濡,各得在仓廪”则具体展现了雪水滋润麦田后,麦子根部吸收充足水分,农户因此而感到喜悦,因为他们期待着丰厚的收成。这里“仓廪”一词,不仅强调了农业生产的果实,也暗示了生活的安定与满足。
随后的“天寒未能起,孺子惊人寝”则转换了情景,展示了严冬中人们对于温暖和安全的渴望。孩子们在寒冷的夜晚里惊醒,寻求成人带来的安慰,这种场景不仅体现了家庭生活中的温馨,也映照出天气的恶劣。
“云有山客来,篮中见冬簟”则描绘了一位来自远方山地的旅人带着食物来访的情形。这里的“冬簟”很可能是指某种可以保存较长时间的干粮或腌制食品,反映了人们在严酷自然条件下的生活智慧。
而“烧柴为温酒,煮鳜为作沈”则展示了一场雪中小聚。人们通过燃烧柴火来取暖,同时也用这种方式烹饪食物,如煮鱼等,以此来调剂严冬的寒冷和孤独。
诗中的“客亦爱杯尊,思君共杯饮”表达了对远方朋友或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个场景中,即使是在严冬,也愿意与想象中的亲友共同享受一杯温暖的酒水,这种情感交流在古代社会里尤为珍贵。
最后,“所嗟山路闲,时节寒又甚。不能苦相邀,兴尽还就枕”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外出游走的不舍,同时也感到自然环境的严峻和个人力量的有限。在这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面前,即便是有强烈探索欲望的人,也只能选择回归安静的生活状态。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雪中的田园生活,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农业生产、家庭温暖以及友情的深刻理解和珍视。它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冬日画面,更反映出人们在恶劣环境中寻找温暖与希望的普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