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何如双树家,丝絇归践故园沙
出处:《呈胡舍人二首 其一》
宋 · 释宝昙
东观何如双树家,丝絇归践故园沙。
静知水镜中人物,香识炉烟上鬓华。
尽有春风飞燕子,岂无诗兴到梅花。
自怜老子归来晚,不得追随八月槎。
静知水镜中人物,香识炉烟上鬓华。
尽有春风飞燕子,岂无诗兴到梅花。
自怜老子归来晚,不得追随八月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宝昙的作品,题为《呈胡舍人二首(其一)》。诗人以“东观何如双树家”起笔,将读者引入一种宁静而富有禅意的场景,暗示胡舍人可能与佛门或隐居生活有关。接下来的“丝絇归践故园沙”描绘了主人公回归故乡的情景,用丝绸般的细腻情感和实地踏沙的动作,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静知水镜中人物”一句,运用了比喻,将清澈如镜的水面比作内心的平静,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在静观中洞察自我和他人的智慧。“香识炉烟上鬓华”则通过炉烟袅袅上升,象征着岁月流逝和个人的华发斑白,暗示了诗人对时光荏苒的感慨。
“尽有春风飞燕子,岂无诗兴到梅花”两句,春天的燕子和冬日的梅花,既是自然景象,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前者代表生机勃勃,后者则寓含高洁品格,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逆境,也依然保持诗情画意的生活态度。
最后,“自怜老子归来晚,不得追随八月槎”以自嘲的方式收尾,诗人感叹自己年事已高,未能如愿早些回归,只能遗憾地错过如同神话中的八月乘槎(指乘木筏渡海)的归乡机会。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故乡的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