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
出处:《登襄阳岘山》
唐 · 张九龄
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
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
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
令图犹寂寞,嘉会亦蹉跎。
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
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
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
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
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
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
令图犹寂寞,嘉会亦蹉跎。
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
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
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
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昔年:过去、当年。亟:频繁、多次。
攀践:攀登、践踏(此处指登山)。
征马:骑着的马,此处指骑马出行。
复来过:再次经过。
信若:仿佛、好像。
山川旧:山川依旧如故。
谁如:对谁。
岁月何:岁月如何、岁月何其。
蜀相: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吟:吟咏、诗歌。
安在:何在、在哪里。
羊公碣:羊祜碑,羊祜曾任荆州都督,其碑为后人所立以纪念。
已磨:已经磨损、消失。
令图:宏图、宏伟的计划。
犹:仍然。
寂寞:冷清、寂寥。
嘉会:美好的聚会、盛会。
亦:也。
蹉跎:错过、耽误。
宛宛:蜿蜒曲折的样子。
樊城岸:樊城的河岸。
悠悠:悠长、深远。
汉水波:汉水的波浪。
逶迤:曲折连绵、蜿蜒远去。
春日远:春日的景象渐行渐远。
感寄:寄托情感、感慨寄怀。
客情:旅人的情感、游子之情。
地本:此地原本。
原林秀:林木秀美、原始森林美丽。
朝来:早晨来临。
烟景:雾气缭绕的景色。
和:和谐、宜人。
同心:心意相通的人。
不同赏:不能一同欣赏。
留叹:留下叹息。
此岩阿:这山岩之旁、这山崖之下。
翻译
当年我频繁地攀登此地,如今骑马再次经过。山川依然如故,仿佛忠实可信,但岁月流逝,又对谁诉说?
蜀相诸葛亮的吟咏之音如今何在?羊公碑已磨损无存。
宏图伟业仍显寂寥,美好的聚会也已错过。
樊城岸边蜿蜒曲折,汉水之波悠悠流淌。
春日的景象渐行渐远,引发我对过往的深深感慨。
此地本是林木秀美之地,今晨雾霭缭绕,景色宜人。
虽然心意相通,却无法共赏此景,只能在此山岩边留下叹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襄阳岘山时的所见所感。开篇“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征战之马重返故地的情怀。“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则是诗人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然景观历久弥新。接着,“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两句,提到历史人物的故事,表明时间流逝,一切都会变迁。
“令图犹寂寞,嘉会亦蹉跎”这两句,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事迹的回忆和对当下欢聚场面的描绘,表现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紧接着,“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生动地勾勒出了襄阳岘山的地理景观,以及汉水流经其间的静谧景色。
“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表达了诗人在春日即将过去时,对客居异乡之情怀念倍增。最后,“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描绘了一幅山川原野春色浓郁的画面,而“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则表明了诗人与他人的观感虽有差异,但对这片美丽风光的赞叹之情是共同的。
整首诗通过对襄阳岘山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文化的回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于自然美和历史记忆的深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