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
出处:《江峡寇乱寄怀吟僧》
唐 · 李洞
半锡探寒流,别师猿鹤洲。
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
立塞吟霞石,敲鼙看雪楼。
扶亲何处隐,惊梦入嵩丘。
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
立塞吟霞石,敲鼙看雪楼。
扶亲何处隐,惊梦入嵩丘。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半锡:半片锡,可能指诗人用以测量或感知温度的工具。寒流:寒冷的水流,形容环境清冷。
别师:告别老师。
猿鹤洲:指有猿猴和鹤鸟栖息的洲屿。
二三更后:深夜时分。
四十字边秋:四十字的诗篇中带有秋天的气息。
吟霞石:在石头上吟诵诗歌,霞石可能指有霞光映照的石头。
敲鼙:敲击战鼓。
看雪楼:观赏雪景的楼阁。
扶亲:扶持亲人。
何处隐:何处可以隐居。
嵩丘:嵩山,古代著名的山脉。
翻译
用半片锡感受寒冷的水流,告别师长,在猿鹤栖息的洲头。深夜二三更后下起了雨,四十字的诗篇中透出秋意。
站立在边塞吟咏彩霞映照的石头,敲击战鼓欣赏雪楼的景色。
扶着亲人寻找何处隐居之地,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入嵩山之丘。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种战乱离乱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抒发了自己的哀愁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半锡探寒流"一句,设定了整个诗篇的氛围,半夜探访那条寒冷的河流,显然是诗人在战乱中寻找一丝宁静的举动。"别师猿鹤洲"则透露出战争带来的离别之苦,"猿"和"鹤"都是古代常用来形容军队或战事的词汇,这里可能指的是战乱中的分离。
接下来的"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通过夜晚的雨声和天气的转冷,勾勒出深秋的萧瑟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心境。"立塞吟霞石,敲鼙看雪楼"则是诗人在边塞之上,面对着霞光满目的石头,敲击着军中用来报警的鼙鼓,同时目睹着积雪覆盖的楼阁。这一景象,不仅展示了战乱中的凛冷,也反映出诗人的哀愁和对战争的无奈。
最后两句"扶亲何处隐,惊梦入嵩丘",表现出了诗人对于家人的担忧,以及自己内心的不安。"扶亲"意味着诗人希望保护家人,但又不知道将他们隐藏在何处以避战乱;"惊梦入嵩丘"则是诗人即使在梦中,也无法逃脱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恐惧。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哀愁和无奈,以及对平静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