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顽石争点头,万古江山辟灵境
明 · 成鹫
天空海阔岩岫迥,云开月落钟磬冷。
夜长烛短光摇摇,不见孤僧见孤影。
普陀老子丈六身,伽黎璎珞金光炳。
天龙拥出万山中,师王踞坐群峰顶。
一朝顽石争点头,万古江山辟灵境。
笑杀罗浮老古锥,铁钵分身遥赴请。
蒲团坐破草鞋穿,留与人间成话柄。
无端踏上最高峰,侧耳潮音发深省。
长伸两脚得安眠,直到红轮出东岭。
无手人挝毒鼓鸣,无耳石人心自领。
借问下方闻未闻,昨宵谁梦还谁醒。
夜长烛短光摇摇,不见孤僧见孤影。
普陀老子丈六身,伽黎璎珞金光炳。
天龙拥出万山中,师王踞坐群峰顶。
一朝顽石争点头,万古江山辟灵境。
笑杀罗浮老古锥,铁钵分身遥赴请。
蒲团坐破草鞋穿,留与人间成话柄。
无端踏上最高峰,侧耳潮音发深省。
长伸两脚得安眠,直到红轮出东岭。
无手人挝毒鼓鸣,无耳石人心自领。
借问下方闻未闻,昨宵谁梦还谁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甲子年立春日,在海潮岩拜观音大士后,夜宿岩中的所见所感。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以及对宗教信仰的深切感悟。
首句“天空海阔岩岫迥”,以广阔的天空和浩瀚的大海对比岩岫的独立与遥远,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接着“云开月落钟磬冷”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云散月现,钟声悠扬,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而“夜长烛短光摇摇,不见孤僧见孤影”,则通过烛光的摇曳和僧人的身影,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孤独。
接下来,“普陀老子丈六身,伽黎璎珞金光炳”描述了观音大士的形象,丈六之身高,金光闪耀的服饰,展现出神圣庄严的气质。随后“天龙拥出万山中,师王踞坐群峰顶”描绘了观音大士坐镇群山之巅的场景,象征着其在佛教世界中的崇高地位。
“一朝顽石争点头,万古江山辟灵境”表达了观音大士的影响力,连顽石都为之动容,开辟了一片灵性的境界。接下来“笑杀罗浮老古锥,铁钵分身遥赴请”通过对比,强调了观音大士的慈悲与广泛的影响。
“蒲团坐破草鞋穿,留与人间成话柄”描绘了观音大士修行的坚定与不凡,其故事将流传于世间,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最后“无端踏上最高峰,侧耳潮音发深省”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倾听潮音,获得深刻启示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以及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充满了浓厚的禅意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