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声名震东鲁,平生风义后贤无
出处:《前韵赠曹君远模四首 其二》
清末民国初 · 祝廷华
循吏声名震东鲁,平生风义后贤无。
饱尝世味如荼苦,不放心田似草芜。
二十年来离故宅,三千里外发长吁。
盈庭兰桂都荣茂,掌上明珠胜玉瑚。
饱尝世味如荼苦,不放心田似草芜。
二十年来离故宅,三千里外发长吁。
盈庭兰桂都荣茂,掌上明珠胜玉瑚。
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位名为曹君远模的官员在政绩与品德上的卓越表现,以及其个人生活中的复杂情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理想官僚形象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首联“循吏声名震东鲁,平生风义后贤无”,赞扬了曹君远模在东鲁地区的杰出政绩,他的公正廉洁、仁爱百姓的风范,成为了后世效仿的典范。这里将他比作“循吏”,即遵循法律、体恤民情的官吏,强调了他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影响力。
颔联“饱尝世味如荼苦,不放心田似草芜”,则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曹君远模在官场中的经历。他经历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如同品尝了苦涩的茶,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痛苦。同时,他并未因外界环境而放弃内心的坚守,就像不被杂草覆盖的心田一样,保持着纯净与坚韧。
颈联“二十年来离故宅,三千里外发长吁”,进一步展示了曹君远模为官生涯的艰辛与孤独。他离开家乡已有二十年之久,身处远离故乡的三千里之外,心中难免会发出长长的叹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庭的眷恋。
尾联“盈庭兰桂都荣茂,掌上明珠胜玉瑚”,以象征手法赞美了曹君远模在官场上的成就与影响。在他治理下的地方,如同兰花与桂花一样,繁荣昌盛;而他所培养的后辈,如同掌上的明珠,光彩照人,超越了珍贵的玉瑚。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地方发展的贡献,也暗示了他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卓越成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曹君远模个人经历与品德的描绘,既展现了他对理想官僚形象的追求,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