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满葵丘戍,民犹借一年
出处:《送曹守司直二首 其二》
宋 · 刘克庄
已满葵丘戍,民犹借一年。
何曾拔薤本,亦不用蒲鞭。
羡帑留修泮,公厨少起烟。
今无采诗者,付与后人传。
何曾拔薤本,亦不用蒲鞭。
羡帑留修泮,公厨少起烟。
今无采诗者,付与后人传。
注释
葵丘:古代地名,象征丰饶。戍:守卫边疆的士兵。
借一年:延长赋税期限。
拔薤本:比喻强行征收赋税。
蒲鞭:古代用以责罚的蒲草鞭子。
羡帑:羡慕可用作公共事业的资金。
泮:古代学校的名称,这里指修学校。
公厨:官府或学校的厨房。
采诗者:古代负责搜集民间诗歌的官员。
付与后人传:传给后世的人们。
翻译
葵丘边的戍楼已满员,百姓还要再借一年。未曾拔除田中的藠头根,也不使用蒲草做的鞭子来催租。
羡慕那些公款用于修建学校的钱,食堂里难得升起炊烟。
如今没有负责采集诗歌的人,这些诗只能留给后世流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时政宽松、民生安宁的景象。"已满葵丘戍,民犹借一年"表明农业生产丰收,仓廪充实,以至于连年积累的粮食尚且可以再供民间使用一年。"何曾拔薤本,亦不用蒲鞭"则形象地说明税收宽缓,不至于过度榨取农民,即使是细微如葵草根的部分也不需刻意去获取。
"羡帑留修泮,公厨少起烟"描写的是官府库存丰富,仓廪之中粮食堆积如山,以至于不必频繁烹饪,而官方的厨房里也不常有炊烟升起,这都是因为物资充裕,无需急于使用。
最后两句"今无采诗者,付与后人传"则表现了诗人对当下没有能工诗歌的人才来继承和传承这份美好时光的遗憾,因此将这份珍贵的记忆和景象托付给未来,希望后人能够继续这样的太平盛世。整首诗通过对物资丰富、民生安乐的描绘,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担忧,展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和对历史责任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