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尚赖双耳顽,请为西瑛吐胸臆
出处:《筚篥引》
元 · 惟则
西瑛为我吹筚篥,发我十年梦相忆。
钱唐月夜凤凰山,曾听酸斋吹铁笛。
初吹一曲江风生,馀响入树秋呜咽。
再吹一曲江潮惊,愁云忽低霜月黑。
坐中听者六七人,半是江湖未归客。
欢者狂歌绕树行,悲者垂头泪沾膝。
我时夺却酸斋笛,敛襟共坐松根石。
脱略悲欢万念消,悟声无性闻无迹。
西瑛筚篥且莫吹,筚篥从古称悲栗。
悲欢茫茫塞天地,人情所感无今昔。
山僧尚赖双耳顽,请为西瑛吐胸臆。
声闻相触妄情生,闻尽声亡情自释。
尽闻莫谓闻无声,机动籁鸣无间隔。
亡声莫谓声无闻,去来历历明喧寂。
吹者之妙余莫知,闻者之悟公莫测。
公归宴坐懒云窝,心空自有真消息。
钱唐月夜凤凰山,曾听酸斋吹铁笛。
初吹一曲江风生,馀响入树秋呜咽。
再吹一曲江潮惊,愁云忽低霜月黑。
坐中听者六七人,半是江湖未归客。
欢者狂歌绕树行,悲者垂头泪沾膝。
我时夺却酸斋笛,敛襟共坐松根石。
脱略悲欢万念消,悟声无性闻无迹。
西瑛筚篥且莫吹,筚篥从古称悲栗。
悲欢茫茫塞天地,人情所感无今昔。
山僧尚赖双耳顽,请为西瑛吐胸臆。
声闻相触妄情生,闻尽声亡情自释。
尽闻莫谓闻无声,机动籁鸣无间隔。
亡声莫谓声无闻,去来历历明喧寂。
吹者之妙余莫知,闻者之悟公莫测。
公归宴坐懒云窝,心空自有真消息。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惟则的《筚篥引》,以西瑛吹筚篥为引子,描绘了一场听觉与情感的盛宴。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音乐与人心的深刻联系,以及悲欢离合在人世间流转的普遍性。
开头两句“西瑛为我吹筚篥,发我十年梦相忆”,点明了主题,西瑛的筚篥声唤醒了诗人对往昔的回忆。接着,“钱唐月夜凤凰山,曾听酸斋吹铁笛”两句,将场景拉回到过去,钱塘江畔的月夜,凤凰山下,酸斋的铁笛声回荡在空气中,营造出一种怀旧而深沉的氛围。
接下来的四句“初吹一曲江风生,馀响入树秋呜咽。再吹一曲江潮惊,愁云忽低霜月黑”,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音乐的力量,它仿佛能触动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引发情感的共鸣。江风、秋树、江潮、愁云、霜月,这些意象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坐中听者六七人,半是江湖未归客。欢者狂歌绕树行,悲者垂头泪沾膝”几句,描绘了听众的反应,既有欢乐的歌声,也有悲伤的泪水,展现了音乐激发不同情感的能力。
“我时夺却酸斋笛,敛襟共坐松根石。脱略悲欢万念消,悟声无性闻无迹”表达了诗人自己在音乐中的感悟,他似乎超越了悲欢,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最后,“西瑛筚篥且莫吹,筚篥从古称悲栗。悲欢茫茫塞天地,人情所感无今昔。山僧尚赖双耳顽,请为西瑛吐胸臆”部分,诗人劝说西瑛暂停吹奏,因为音乐总是伴随着悲喜之情,而人的情感是永恒不变的。他希望西瑛能理解音乐背后的人情世故,并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整首诗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探讨了情感、记忆、超脱与人情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音乐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