幪头径取,更烦明正官司
出处:《西山仅老失牛求一言于邑宰数语代书》
宋 · 楼钥
一介扣门,尺书在手。
不是长须馈鲤,乃知中夜忘牛。
拽杷牵犁,能耕百亩。
披毛戴角,方得五春。
是何西山之饿夫,辄挽桃林之处士。
拽转鼻孔,不解一鸣。
剖破藩篱,已行十里。
莫走沩山旧话,重修雪窦新图。
解若庖丁,恐遭游刃。
邬如谢大,且自煖心。
见角便知,必有伶俐衲子。
幪头径取,更烦明正官司。
不是长须馈鲤,乃知中夜忘牛。
拽杷牵犁,能耕百亩。
披毛戴角,方得五春。
是何西山之饿夫,辄挽桃林之处士。
拽转鼻孔,不解一鸣。
剖破藩篱,已行十里。
莫走沩山旧话,重修雪窦新图。
解若庖丁,恐遭游刃。
邬如谢大,且自煖心。
见角便知,必有伶俐衲子。
幪头径取,更烦明正官司。
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场景,通过西山老翁失去牛后的求助情境,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智谋。首句“一介扣门,尺书在手”形象地写出老翁带着简单的请求敲门的情景,手中拿着书信表达他的困境。
“不是长须馈鲤,乃知中夜忘牛”暗示老翁并非富贵之人,而是深夜想起丢失了耕牛,显得朴实而急切。接下来描述了老翁勤劳的形象,“拽杷牵犁,能耕百亩”,表明他是个能干的农夫。
“披毛戴角,方得五春”则寓言般地表达了老翁希望找回牛的愿望,如同牛一般坚韧不拔,期待春天的到来。诗人将老翁比作“西山之饿夫”和“桃林之处士”,寓意其虽贫困但有高尚品质。
“拽转鼻孔,不解一鸣”和“剖破藩篱,已行十里”运用夸张手法,形容老翁的焦急心情,希望能尽快解决问题。诗人提醒邑宰不要陷入过去的纠纷(“莫走沩山旧话”),而要积极帮助解决眼前问题(“重修雪窦新图”)。
最后两句“解若庖丁,恐遭游刃”暗指邑宰应像技艺高超的厨师处理难题一样,巧妙地解决问题,避免伤害他人。“邬如谢大,且自煖心”则表达了对邑宰的期待,希望他能给予温暖的帮助,而不是冷漠对待。
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寓言与比喻并用,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楼钥作为宋代文人的才情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