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寒塘水,应将此处同
出处:《苧溪道中》
宋 · 朱熹
秋山有红树,忽忆野田中。
禾黍收将尽,氛埃晚欲空。
登原悲落景,倚杖怯高风。
更有寒塘水,应将此处同。
禾黍收将尽,氛埃晚欲空。
登原悲落景,倚杖怯高风。
更有寒塘水,应将此处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秋季郊野间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腻的描绘,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自然美的感慨。
首句“秋山有红树”,点明季节与地点,红树在秋天的山中显得格外醒目,为画面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接着,“忽忆野田中”,诗人由眼前的景象引发回忆,可能是对往昔田野风光的怀念,或是对某种情感的追思,引人遐想。
“禾黍收将尽”描述了秋季农田收获的景象,随着季节的更替,农作物逐渐成熟并被收割,一片繁忙而丰收的景象。然而,“氛埃晚欲空”则暗示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尘埃渐散,空气中弥漫的忙碌气息也逐渐消散,预示着宁静的到来。
“登原悲落景,倚杖怯高风”两句,诗人站在广阔的原野上,面对即将西下的夕阳,心中涌起淡淡的哀愁。倚着手杖,面对高风,似乎在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最后,“更有寒塘水,应将此处同”,寒塘水与诗人所在的环境形成对比,暗示着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总有相似之处可以共鸣。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描写,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表达了诗人对永恒不变之美的追求和对生命流转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换、时间流逝以及自然与人心之间微妙联系的感悟,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