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既枯且死,木亦黄而摧
出处:《喜雨再用前韵》
宋 · 王十朋
南国久无雨,渴心欲生埃。
麦既枯且死,木亦黄而摧。
方春云已火,未夏蚊成雷。
刺史固有罪,斯民自宜哀。
真人及大士,久出应思回。
闭阳纵诸阴,愧无董生才。
林鸠厌呼唤,石燕徒低徊。
有日上扶桑,无云起阳台。
方修九渊祀,遽闻尺木催。
想惊阿香梦,疑噀栾巴杯。
夜中檐溜响,枕上愁颜开。
愿遍普天下,不止泉山隈。
莫作鼎湖浪,因风下崔嵬。
明朝贺雨诗,定自莆中来。
麦既枯且死,木亦黄而摧。
方春云已火,未夏蚊成雷。
刺史固有罪,斯民自宜哀。
真人及大士,久出应思回。
闭阳纵诸阴,愧无董生才。
林鸠厌呼唤,石燕徒低徊。
有日上扶桑,无云起阳台。
方修九渊祀,遽闻尺木催。
想惊阿香梦,疑噀栾巴杯。
夜中檐溜响,枕上愁颜开。
愿遍普天下,不止泉山隈。
莫作鼎湖浪,因风下崔嵬。
明朝贺雨诗,定自莆中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的《喜雨再用前韵》,通过描绘长期干旱后突然降下的雨水,表达了对雨水的喜悦和对农民的同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比喻,如“刺史固有罪”暗指官员治理不善导致干旱,“真人及大士,久出应思回”表达了对天降甘霖的期盼,以及对上天的敬畏之情。
诗的开头描述了南方长时间的干旱,大地干渴,庄稼枯萎,树木凋零,春日的炎热与夏季蚊虫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旱情的严重。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官员治理不当的谴责,并对百姓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他希望天降甘霖,如同“真人及大士”重返人间,带来福祉。
诗中还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元素,如“阿香”是传说中的送葬神,“栾巴”则是能呼风唤雨的道士,这些都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浪漫气息。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雨水到来的期待,希望这场雨能遍及天下,不仅滋润土地,也带来心灵的慰藉。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神话传说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