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郊极望归云尽,瘦马空嘶落日残
出处:《送王颖悟归左绵》
唐 · 灵一
客意天南兴已阑,不堪言别向仙官。
梦摇玉佩随旄节,心到金华忆杏坛。
荒郊极望归云尽,瘦马空嘶落日残。
想得故山青霭里,泉声入夜独潺潺。
梦摇玉佩随旄节,心到金华忆杏坛。
荒郊极望归云尽,瘦马空嘶落日残。
想得故山青霭里,泉声入夜独潺潺。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客意:游子的心意。天南:南方,泛指远方。
兴已阑:兴趣已经消减。
不堪:不能忍受。
言别:告别。
仙官:此指地位高或风度不凡之人。
梦摇玉佩:梦中玉佩响动,象征尊贵或美好的愿景。
旄节:古代使臣出行的仪仗,这里比喻高贵的职位或身份。
心到:心中向往。
金华:地名,也有光辉、华美之意,这里可能借指文化繁荣之地。
杏坛:孔子讲学的地方,后泛指教育圣地。
荒郊:荒凉的郊野。
极望:远望,尽力向远处看。
归云:归去的云,比喻远离的人。
瘦马:瘦弱的马,常用来形容旅途的艰辛或孤独。
空嘶:白白地嘶鸣,表达一种无奈与落寞。
落日残:夕阳西下,表示时间已晚或情境的凄凉。
想得:想象中。
故山:故乡的山。
青霭:青色的雾气,形容山间清新的景色。
泉声:泉水流动的声音。
入夜:夜晚降临。
独潺潺:独自流淌的声音,表现宁静与孤独之美。
翻译
游子在南方的兴趣已经消减,无法忍受向仙官告别的情景。梦中玉佩摇响伴随高贵的仪仗,心中向往着金华想起孔子讲学的杏坛。
在荒凉的郊外远望,归去的云已散尽,瘦弱的马儿在夕阳下空自嘶鸣。
想象中故乡的青山笼罩在青色的雾气中,夜晚泉水的声音独自潺潺作响。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灵一所作,名为《送王颖悟归左绵》。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告别和怀念之情。
"客意天南兴已阑,不堪言别向仙官。"
这里描绘出远行者心中的不舍与离愁,天南指的是遥远的南方,兴已阑意味着旅途即将结束,而友人却难以启齿道出分别之苦,转而向着那位似仙般的人物表示不忍告别。
"梦摇玉佩随旄节,心到金华忆杏坛。"
诗人通过梦境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玉佩象征着纯洁高雅,旄节则是古代官员所用的符节,梦中玉佩的摇曳代表了内心的波动和不定;而金华、杏坛,则是实指王颖悟归去之地,或许也有理想境界的象征意义。
"荒郊极望归云尽,瘦马空嘶落日残。"
这两句生动描绘了诗人目送友人远去的情景。荒郊寂静,极目所及之处,只剩下归去的云影,而瘦弱的马儿在落日余晖中发出空洞的嘶鸣,为诗画上了苍凉孤独的色彩。
"想得故山青霭里,泉声入夜独潺潺。"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去后所处之地的深切怀念和向往。那故山如同一片青绿的仙境,泉水在静谧的夜晚中细语流淌,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梦境与现实交织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深厚的情谊和无法割舍的情感,是一首情真意切、意境幽深的送别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