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
出处:《汧阳间》
唐 · 韦庄
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
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
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
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
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
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
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
注释
汧水:指汧河,位于今陕西境内的一条河流。絣:一种像丝带的装饰物,这里形容水流的形态。
吴岳:古山名,即现在的吴山,位于陕西省。
渭城:古地名,今陕西咸阳一带,渭河穿城而过。
蕃帐马:指外族或边疆地区的马匹。
陇山:山脉名,位于甘肃、陕西交界处。
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常用于边塞诗中。
梅花:古代乐曲名,常用来表现边塞的景象。
出塞:指从内地前往边疆,也可代指边塞歌曲。
翻译
汧河水流悠长如同丝带飘动,远方的山峰如画般秀美,翠绿的山峦横亘天际。僧人寻找野外渡口回到吴岳,大雁带着夕阳飞入渭城。
边境安宁,不再有外族的马匹侵扰,地方贫穷,只能卖出陇山的鹦鹉。
牧童在何处吹奏羌笛,传出一曲《梅花》的边塞之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开篇“汧水悠悠去似絣”写出了汧水的柔美与长远,如同丝织品般细腻而深邃。“远山如画翠眉横”则是对远处山峦的描绘,山势舒展如同女子的翠眉。
接下来,“僧寻野渡归吴岳”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寻找渡口返回吴越地区(今江苏、浙江一带)的描述,这里“吴岳”指的是地理位置,而非特定山名。“雁带斜阳入渭城”则是写诗人目睹到大雁随着斜阳飞入渭城的景象,渭城可能是古时某个地方的称呼,这里用来营造氛围。
“边静不收蕃帐马”描绘了边疆宁静,没有战事,不需收起用于军事防护的蕃帐和战马。紧接着,“地贫惟卖陇山鹦”则写出了当地贫瘠,只能出售捕获的野生动物如陇山鹦(一种鸟类)的现实。
最后两句“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则是诗人对牧童吹奏羌笛的情景进行了描绘。羌笛是一种乐器,声音清脆悦耳。这里的“一曲梅花”并非指实际的梅花,而是通过音乐传达出的如同梅花般清丽脱俗的声音,出塞声则是在边塞地区也能听见这种美妙的音乐。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生活现实的反思。通过对山水、僧侣、野渡等元素的细腻刻画,诗人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有点儿贫瘠边塞地区的春日图景,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