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山阴有馀赏,禹穴或已探全文

山阴有馀赏,禹穴或已探

道林弥天辩,妙誉倾斗南。
山阴有馀赏,禹穴或已探
晚岁折筇杖,兹焉寄伽蓝。
呼鹰阅神骏,对客手自谈。
却顾夸夺子,心兵战方酣。
当时蹇驴辈,蹴踏岂所堪。
斯人不可见,荒径昔已谙。
青鞋踏松月,幽灯照禅龛。
尔来十五年,身世犹朝三。
羁游了无蒂,飞蓬转毗岚。
愧此石窟人,坚持證那含。
如公世所挽,明堂要樟楠。
徘徊弭玉节,聊酌需泉甘。
老乃涧底松,霜枝郁毵毵。
尚有蠹书癖,囊中密如蚕。
中年锢泉石,此外无馀耽。
从公恣幽讨,形疲意犹贪。
安得五亩园,旁营二空庵。
心游万物表,旷若巨海涵。
恨无买山具,抚境思髯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与友人叶内翰一同游览南峰的情景,以及对过去岁月的回忆。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高僧智慧的敬仰。

首句“道林弥天辩,妙誉倾斗南”赞美了高僧辩才无碍,名声远播,如同在天空中辩论一般,其声誉之高,犹如斗南的光芒。接着“山阴有馀赏,禹穴或已探”则描述了高僧对山阴美景的欣赏,以及可能曾探访过禹穴,暗示其修行的深邃。

“晚岁折筇杖,兹焉寄伽蓝”写出了高僧晚年的生活,手持竹杖,寄居于寺庙之中。“呼鹰阅神骏,对客手自谈”描绘了高僧与客人交谈时的场景,他不仅谈论日常,还可能涉及更为高深的哲理或佛法。

“却顾夸夺子,心兵战方酣”表达了对那些追求名利的人的不屑,暗示高僧内心平静,不为外物所动。“当时蹇驴辈,蹴踏岂所堪”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高僧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斯人不可见,荒径昔已谙”表达了对高僧的怀念之情,同时提到自己曾经熟悉的荒径,如今已变得陌生。“青鞋踏松月,幽灯照禅龛”描绘了夜晚独自一人在寺庙中的情景,月光洒在松树上,幽暗的灯光照亮了禅房。

“尔来十五年,身世犹朝三”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经历的变化。“羁游了无蒂,飞蓬转毗岚”形容了诗人四处漂泊的生活状态。“愧此石窟人,坚持證那含”表达了对高僧坚持修行的敬佩。

“如公世所挽,明堂要樟楠”是对高僧才能的赞誉,希望他能像樟木和楠木一样,成为国家的栋梁。“徘徊弭玉节,聊酌需泉甘”描述了诗人与高僧在寺庙中漫步,品尝清泉的情景。

“老乃涧底松,霜枝郁毵毵”将诗人比作老松,即使在寒冷的环境中也依然坚韧。“尚有蠹书癖,囊中密如蚕”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的喜爱,即使在简陋的生活中也依然保持阅读的习惯。

“中年锢泉石,此外无馀耽”描述了诗人中年时对山水的热爱,除了读书之外,别无他好。“从公恣幽讨,形疲意犹贪”表达了诗人跟随高僧深入探索自然的喜悦,尽管身体疲惫,但心灵仍充满渴望。

最后,“安得五亩园,旁营二空庵”表达了诗人对拥有一个宁静家园的愿望,可以与高僧一起修行。“心游万物表,旷若巨海涵”形容了诗人的心灵广阔,能够超越物质世界,如同大海包容万物。“恨无买山具,抚境思髯参”表达了诗人对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同时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高僧生活和思想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智慧和修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