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涵片月朗,了了能见性
出处:《寄题月潭方丈》
宋 · 张埴
嵩山古禅林,俯有潭一镜。
中涵片月朗,了了能见性。
月即是圆觉,潭即是清净。
清净而圆觉,何以得究竟。
鼻端一点白,而具法眼正。
指亡轮灭没,千江烟相映。
寒山叫不应,谁与足幽咏。
众生在黑劫,转脚成踏暝。
脱落众浊源,舞影秋夜静。
中涵片月朗,了了能见性。
月即是圆觉,潭即是清净。
清净而圆觉,何以得究竟。
鼻端一点白,而具法眼正。
指亡轮灭没,千江烟相映。
寒山叫不应,谁与足幽咏。
众生在黑劫,转脚成踏暝。
脱落众浊源,舞影秋夜静。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林中禅机幽邃的景象。开篇即以“嵩山古禅林,俯有潭一镜”勾勒出一个静谧而神秘的空间,潭水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心灵深处的宁静与明澈。诗人通过月亮在潭中的倒影,表达了对禅理的领悟:“中涵片月朗,了了能见性”,月亮象征着圆满的觉悟,而潭水则象征清净的心灵。
“何以得究竟”一句流露出诗人对于达到心灵彻底觉醒与纯净状态的追问。接着,“鼻端一点白,而具法眼正”可能是对某位禅师的描写,或者是对自己修行态度的一种形象表达,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洞察万物之真理的境界。
“指亡轮灭没,千江烟相映”则是在描绘一种时间消逝、世事无常的情景,千江水面上升腾着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迷雾与幻影。紧接着,“寒山叫不应,谁与足幽咏”表现了诗人在深山中呼唤而得不到回应的孤独感,以及他与世俗隔绝、独自吟咏的状态。
“众生在黑劫,转脚成踏暝”一句透露出对众生的哀叹,他们仿佛被无明所困,行走在生命的旅途上却难以自拔。然而诗人自己则是“脱落众浊源,舞影秋夜静”,他已经超脱了尘世的污染,在清净的心灵中与自然和谐共处。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禅宗的哲理和对心灵觉醒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个人修行所达到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