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
出处:《山上树》
唐 · 于武陵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注释
日暖:太阳温暖。上山路:上山的小路。
鸟啼:鸟儿鸣叫。
已春:已经到了春天。
忽逢:忽然遇到。
幽隐处:隐蔽的地方。
如见:好像看见。
独醒人:清醒而孤独的人。
石冷:石头因寒冷。
开常晚:花开得晚。
风多:风很大。
落亦频:花儿凋落频繁。
樵夫:砍柴的人。
应不识:或许不认识。
岁久:时间久了。
伐为薪:被砍来当柴烧。
翻译
太阳温暖了上山的小路,鸟儿鸣叫意味着春天已至。忽然遇到这隐蔽的地方,就像遇见了清醒孤独的人。
石头因寒冷花开得晚,风大导致花儿也频繁凋落。
砍柴的人或许不认识它,时间久了就被砍来当柴烧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游山的景象。开篇“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两句,通过日光温煦照耀山路和鸟鸣报晓的场景,传递出春天到来的信息,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苏醒的美好。
接着,“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在深山中偶遇清净之所,宛如遇到了在世俗喧嚣中独自警醒的人。这里不仅写景,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心灵觉醒的向往。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两句,再次描绘山间幽深之处,石头仍旧冰冷,天色经常阴沉,而风中的落叶纷飞,增添了一份萧瑟与寂寞的氛围。
最后,“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两句,则写诗人观察到的樵夫对古木年轮的无知,他们只知道砍伐这些树木作为柴火,而不知其历经岁月沉淀的故事。这里流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界历史与时间深度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山路、鸟鸣、幽隐之处、石头冰冷、风中落叶以及樵夫砍伐,勾勒出一幅春日游山图,不仅展示了自然美景,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