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小吏惊且呼,虔州刺史心生恼
或开或合谁主张,元气淋漓出蓬岛。
压服坡陀万象高,平铺练带三江绕。
水西接轸到斜阳,勒马回□问迟早。
不见真仙只为仙,犹嫌秃发头颅老。
三生岂必石点头,三晋何□石言好。
行先之后更几人,龙奔虎噬争云扰。
吴山但见楚山高,岂知砥柱千金宝。
山崩雨蚀不知年,各得帡幪各相□。
出门小吏惊且呼,虔州刺史心生恼。
急著归鞭信马蹄,春风犹带兰香草。
烧灯更上郁孤台,吴楚东西春未了。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山灵:山神。红尘:世俗。
仙窦:仙家洞穴。
玲珑:精致巧妙。
元气:自然之气。
蓬岛:传说中的仙岛。
坡陀:起伏的山峦。
练带:细长的带子形容江河。
勒马:拉住马缰。
□:此处原文有缺失。
真仙:真正的仙人。
秃发:头白。
三晋:古代地区名。
□:此处原文有缺失。
石言好:石头能表达好的话。
行先:走在前面的人。
争云扰:争夺天空。
砥柱:比喻坚定的支柱。
千金宝:极其珍贵。
相□:相互照应。
□:此处原文有缺失。
小吏:低级官员。
虔州刺史:虔州的州长。
急著:急忙。
春风:春天的风。
兰香草:兰花。
郁孤台:地名。
吴楚:泛指江南地区。
翻译
山灵不愿被世俗扫除,仙家洞穴玲珑天生巧妙。洞口时开时合由谁掌控,元气充沛如蓬莱岛显现。
压制着起伏的山峦,如同高高在上的君王,江河像练带般环绕。
水向西流,连接车辙直到夕阳,勒马驻足,询问时间已晚。
寻仙不见真仙,只因仙人嫌弃我头白如老翁。
三生石上未必点头,三晋之地何处石头能言善道。
行走在先的又有几人,龙虎争斗搅动风云。
吴地山虽高,却不及砥柱般的珍贵宝石。
山崩风雨侵蚀岁月无痕,各自得到庇护,各自安好。
小吏出门惊讶呼叫,虔州刺史心中烦恼。
急忙挥鞭策马归去,春风中仍带着兰草的香气。
元宵夜再登郁孤台,吴楚两地春意未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仙风道骨之士的山中隐居生活,充满了对自然之美与超凡脱俗之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精练,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山灵不为红尘扫,仙窦玲珑自天巧”这两句表明诗人对尘世的超脱与自然之美的欣赏,将山中清幽比作仙窦,展示了一种无为而治的哲学态度。接着“或开或合谁主张,元气淋漓出蓬岛”则描绘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和生命力,如同蓬莱之岛般超凡脱俗。
在“压服坡陀万象高,平铺练带三江绕”中,诗人以壮观的景色展示了山川的雄伟与自然界的辽阔。接下来的“水西接轸到斜阳,勒马回问迟早”则透露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急切。
随后的“不见真仙只为仙,犹嫌秃发头颅老”表达了对长生不老之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现实中无法达到仙境的无奈。紧接着的“三生岂必石点头,三晋何言石言好”则是对生命和时间的一种哲学思考。
“行先之后更几人,龙奔虎噬争云扰”这一部分描绘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景象,与前文中的宁静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诗人的笔法转换,情感也随之深化。
在“吴山但见楚山高,岂知砥柱千金宝”中,诗人通过对山川高度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暗示着对于隐藏于世间的真理和宝贵事物的探寻。
“山崩雨蚀不知年,各得帡幪各相望”则是时间流逝与自然变化的一种写照,其中“各得帡幪各相望”更显露出一种人世间的孤独感和对彼此关注的渴望。
最后,“出门小吏惊且呼,虔州刺史心生恼。急著归鞭信马蹄,春风犹带兰香草。烧灯更上郁孤台,吴楚东西春未了”一段,则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急切返回到心灵所向往之地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山川的描绘和对仙境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