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高情澹云水,未嗟陈迹掩莓苔
出处:《游石壁寺怀禅月》
宋 · 赵蕃
一棹夷犹石壁来,寺门杂树向溪开。
七言粗可供诗本,十幅谁能致袜材。
想见高情澹云水,未嗟陈迹掩莓苔。
倦游到处浑如昔,欲住还成破雨回。
七言粗可供诗本,十幅谁能致袜材。
想见高情澹云水,未嗟陈迹掩莓苔。
倦游到处浑如昔,欲住还成破雨回。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一棹:一叶小舟。夷犹:悠闲。
石壁:石岸。
寺门:寺庙大门。
杂树:各种树木。
七言:七言诗。
粗可供:足够作为。
诗本:诗歌基础。
十幅:十幅画作。
致袜材:描绘出袜子的材料。
高情:高尚的情操。
澹云水:云淡水清。
陈迹:过去的痕迹。
莓苔:青苔。
倦游:疲倦的游历。
浑如昔:仿佛昨日。
欲住:想要停留。
破雨回:因雨离开。
翻译
一叶小舟悠闲地驶过石壁,寺庙的大门旁生长着各种树木,面向溪流而开。这粗犷的七言诗句足够作为诗歌的基础,但谁能寻得十幅画作,描绘出袜子的精美材料。
想象那位高尚的情操如云淡水清的人,不为过去的痕迹被青苔掩盖而感到悲哀。
疲倦的游历到任何地方都仿佛昨日重现,想要停留,却又因即将下雨而不得不离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游览石壁寺的情景。"一棹夷犹石壁来",以轻舟缓行的姿态表现出诗人对山水的欣赏与悠闲心态。寺门夹杂着各类树木,傍溪而立,增添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景象。
"七言粗可供诗本",说明诗人认为石壁寺的景色富有诗意,足以成为他创作诗歌的灵感源泉。然而,"十幅谁能致袜材"则暗示虽然景色优美,但要将这美景织入袜子,恐怕难以实现,流露出诗人对美的珍视和现实的感慨。
"想见高情澹云水",表达了诗人对禅月和尚高洁情怀的想象,以及对淡泊如云水生活的向往。"未嗟陈迹掩莓苔",则感叹即使岁月流转,寺内的遗迹也未能被尘埃掩盖,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最后两句"倦游到处浑如昔,欲住还成破雨回",诗人表达出游历虽疲倦,但所到之处仍能唤起往昔的记忆,想要在此停留,却又因雨打湿衣裳而不得不离开,流露出淡淡的离别之情和对再次来访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游寺为线索,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热爱,以及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