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尘散罗曲,乱乳发瓯雪
出处:《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石塔寺烹茶》
宋 · 晁补之
唐来木兰寺,遗迹今未灭。
僧钟嘲饭后,语出饥客舌。
今公食方丈,玉茗摅噫噎。
当年卧江湖,不泣逐臣玦。
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
轻尘散罗曲,乱乳发瓯雪。
佳辰杂兰艾,共吊楚累洁。
老谦三昧手,心得非口诀。
谁知此间妙,我欲希超绝。
持誇淮北士,汤饼供朝啜。
僧钟嘲饭后,语出饥客舌。
今公食方丈,玉茗摅噫噎。
当年卧江湖,不泣逐臣玦。
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
轻尘散罗曲,乱乳发瓯雪。
佳辰杂兰艾,共吊楚累洁。
老谦三昧手,心得非口诀。
谁知此间妙,我欲希超绝。
持誇淮北士,汤饼供朝啜。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石塔寺烹茶》。诗中描绘了在扬州石塔寺烹茶的情景,通过对比不同情境下的饮茶体验,表达了对茶道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首句“唐来木兰寺,遗迹今未灭”引出历史背景,暗示了茶文化自古以来的深厚底蕴。接着,“僧钟嘲饭后,语出饥客舌”描绘了僧人饭后的闲谈,以茶会友,体现了茶在宗教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今公食方丈,玉茗摅噫噎”则将场景转换至富贵人家,以大量美食与精致的茶具(玉茗)对比,展现了不同阶层对茶文化的理解和享受方式。
“当年卧江湖,不泣逐臣玦”借用典故,表达了对古代文人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茶能寄托情感、慰藉心灵的感慨。接下来,“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强调了茶性中和的特点,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保持其本色,象征着茶道的精神内涵。
“轻尘散罗曲,乱乳发瓯雪”描绘了泡茶时的细腻动作与茶水的美妙变化,展现出制茶技艺的高超与茶艺的雅致。“佳辰杂兰艾,共吊楚累洁”则将饮茶与节日、纪念活动联系起来,体现了茶在社会生活中的多重功能与文化意义。
最后,“老谦三昧手,心得非口诀”表达了对茶道精髓的领悟,认为真正的茶道在于内心的修养而非外在的技巧。“谁知此间妙,我欲希超绝”表达了对茶道之美的赞叹与追求。“持誇淮北士,汤饼供朝啜”则以自豪的口吻,展示了对茶文化的自豪感与传播意愿。
整首诗通过对茶道的描绘与赞美,不仅展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