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之内,绿野夹江
出处:《埃及行》
清末民国初 · 康有为
石山之内,绿野夹江。
石山之外,飞沙走黄。
石山之旁,一千三百里疆,尼禄直泻万里长。
一渎无枝流,逆行力最强。
秋冬泛田湿,淤泥长禾秧。
民庐皆临流,耕夫迩水乡。
距江稍远者,弃壤沙堆罔。
近江作层闸,时泄蓄坡塘。
贫者石窟中,壑谷如室藏。
富者石为屋,栋宇及阶墙。
床几与盘桌,一一择石良。
刻文雕像画,传古多精良。
宫庙六千年,至今完而藏。
楹壁石数尺,高逾百尺量。
六七金字陵,苍苍摩天扬。
伟大尤可惊,岂止文明破大荒。
皆因山尽石,又以野夹江。
万国文野由地形,顺受其正难飞扬。
师尊菲薄空扰扰,蹙踏全球非昧茫。
狭长与地岂能守,后永奴降难自强。
吁咩人事由地形,畔援歆羡吾欲忘。
石山之外,飞沙走黄。
石山之旁,一千三百里疆,尼禄直泻万里长。
一渎无枝流,逆行力最强。
秋冬泛田湿,淤泥长禾秧。
民庐皆临流,耕夫迩水乡。
距江稍远者,弃壤沙堆罔。
近江作层闸,时泄蓄坡塘。
贫者石窟中,壑谷如室藏。
富者石为屋,栋宇及阶墙。
床几与盘桌,一一择石良。
刻文雕像画,传古多精良。
宫庙六千年,至今完而藏。
楹壁石数尺,高逾百尺量。
六七金字陵,苍苍摩天扬。
伟大尤可惊,岂止文明破大荒。
皆因山尽石,又以野夹江。
万国文野由地形,顺受其正难飞扬。
师尊菲薄空扰扰,蹙踏全球非昧茫。
狭长与地岂能守,后永奴降难自强。
吁咩人事由地形,畔援歆羡吾欲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石山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诗人康有为以埃及行作为背景,通过对比石山内外的环境差异,展现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石山内部绿野夹江,环境宜人,而外部则是飞沙走石,环境恶劣。这里的人民因地制宜,靠近河流的居民利用水力进行灌溉,石窟成为贫者的居所,而富裕者则以石为建筑材料,建造出精美的房屋。诗中提到的石刻艺术历史悠久,显示出当地文化的繁荣。
诗中还暗含了对历史和文明的思考,指出地理位置对国家兴衰的重要影响。诗人批评了那些忽视地理条件、盲目追求扩张的行为,认为顺应自然、接受现实才是长久之道。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埃及文明的敬仰,感叹其伟大,并借此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埃及行游历为引子,通过对石山地区的描绘,寓言式地探讨了地理、文化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