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壳爱钻灼,何如伏泥途
出处:《写心五首 其一》
宋末元初 · 方回
见恶巷伯嫉,闻善皋陶都。
空言非衮挞,焉有赏与诛。
君子定相忘,小人将见图。
口过信未免,心过吾实无。
浪自作臧否,了不关生枯。
龟壳爱钻灼,何如伏泥途。
空言非衮挞,焉有赏与诛。
君子定相忘,小人将见图。
口过信未免,心过吾实无。
浪自作臧否,了不关生枯。
龟壳爱钻灼,何如伏泥途。
注释
恶巷:形容环境恶劣或人心险恶的地方。伯嫉:嫉妒的小人。
皋陶:古代公正的法官。
都:都城,指政治中心。
衮挞:比喻治理国家,实施赏罚。
焉:怎么,哪里。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小人:品德低劣或自私的人。
见图:图谋算计。
口过:口头上的错误或失言。
信:相信,此处指失言后被人相信。
吾实无:我内心并无此意。
浪自:随意,无根据地。
臧否:赞扬或批评。
生枯:生与死,泛指人生境遇。
龟壳:古人占卜用的龟甲。
伏泥途:隐居在泥土路中,比喻避世或低调生活。
翻译
见到嫉妒的小人于污巷,听到善良的皋陶在都城。空谈无益,怎能有奖惩的实行?
君子彼此忘记对方,小人却会有所图谋。
言语失误难以避免,但内心的真实我确实没有。
随意评价他人好坏,与生死无关紧要。
龟壳虽爱被火烤炙,怎比得上在泥泞中隐居。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怀和对人世态度的诗歌。诗人通过自我审视与社会观察,抒发了对人心善恶、赏罚是非以及个人的处世哲学的深刻思考。
“见恶巷伯嫉,闻善皋陶都。”这一句表明诗人对于周围的人事有着敏锐的观察,从中得出了自己的看法。这里的“巷伯”和“皋陶”,分别象征了恶行与善举,而“嫉”和“都”则显示出人们对此类行为的普遍态度。
“空言非衮挞,焉有赏与诛。”诗人指出了世间许多空洞无物的话语,并非真正能衡量品德高下或是非功过。这里强调了实际行动与表面言辞之间的差距,以及对奖惩标准的质疑。
“君子定相忘,小人将见图。”这一句区分了君子的宽容大度与小人的斤斤计较。诗中“君子”代表高尚的人格,而“小人”则指那些心胸狭窄之人。前者能以德待人,后者却总在算计。
“口过信未免,心过吾实无。”这句表达了诗人的自我反省,即便是言谈举止上有所不当,也并非真正的心理活动。这里强调了内外一致的重要性,以及对自我真诚的追求。
“浪自作臧否,了不关生枯。”诗人批评了那些无端议论、随意赞毁他人的行为,并指出这些言行与个人的生命价值并无关系。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虚名浮利的鄙视,以及对真实自我价值的重视。
“龟壳爱钻灼,何如伏泥途。”最后一句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安贫守分、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的赞美。龟壳象征着宁静稳固的生活状态,而“钻灼”则表示外界的干扰与诱惑。“伏泥途”则是对一种平和低调、不求闻达的人生选择的描绘。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的行为,对社会上的善恶观进行了一番剖析,同时也表达了个人对于宁静生活、真诚自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