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有平安报,中宵泪亦多
出处:《接家信》
清 · 宋湘
口有平安报,中宵泪亦多。
经年曾不至,一纸定如何?为子可堪此,持缄重自讹。
那禁先手战?老父字成蝌。
经年曾不至,一纸定如何?为子可堪此,持缄重自讹。
那禁先手战?老父字成蝌。
鉴赏
这首诗《接家信》是清代诗人宋湘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收到家书时复杂的心情与情感波动。
首句“口有平安报”,开篇即传达出收到家书后内心的平静与欣慰,仿佛在艰难时刻得到了一线光明。然而,“中宵泪亦多”一句转折,揭示了这份喜悦背后的复杂情绪——夜晚,当人独处之时,那份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忧化作了泪水,流露着深沉的情感。
接着,“经年曾不至,一纸定如何?”表达了长时间未收到家书的焦虑与期待,对一封来信的渴望与不确定感交织在一起,让人既期待又忐忑。这种情感的起伏,反映了家人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与对彼此安危的深切关怀。
“为子可堪此,持缄重自讹”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忧与自我责备。即使收到家书,也担心自己的解读是否准确,是否真正理解了家人的意思,体现了亲情间的细腻与复杂。
最后,“那禁先手战?老父字成蝌。”以一个形象的比喻收尾,将父亲的字比作蝌蚪,既是对父亲书写能力的描述,也是对家书内容的感慨。这句话蕴含了对父亲年岁渐长、记忆力减退的无奈与心疼,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书内容的珍视与解读的挑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在通信不便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家书的期待与解读的复杂心理。宋湘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捕捉了人性中的温情与忧虑,使得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普遍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