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
出处:《塞垣行》
唐 · 崔湜
疾风卷溟海,万里扬砂砾。
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
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
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
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壁。
十月边塞寒,四山冱阴积。
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
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
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
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
可嗟牧羊臣,海上久为客。
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
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
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
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壁。
十月边塞寒,四山冱阴积。
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
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
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
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
可嗟牧羊臣,海上久为客。
注释
疾风:猛烈的风。溟海:大海。
扬:扬起。
昏昏:昏暗不明。
军两进:军队前后进攻。
精骑:精良的骑兵。
晓围:黎明的包围。
冱阴:冰雪覆盖。
黄河誓:典故,指誓死不渝的决心。
燕然石:燕然山上的石碑,象征胜利。
牧羊臣:比喻流离失所的人。
翻译
疾风卷起大海的波涛,万里扬起沙砾尘埃。抬头看不见天空,昏暗无光日复一日。
此时军队前后夹击,东面抵抗又西面迎敌。
山间旗帜飘扬战鼓震天,小路间秘密布下兵器。
精锐骑兵在黎明突围,奇兵偷袭暗藏的壁垒。
十月边疆寒冷刺骨,四周山峦积雪凝冰。
雨雪纷飞大雁南飞,风尘弥漫景象西移。
过去我热衷于学术探讨,从未懈怠过研读经书。
忽然放下笔墨,转而握持十年矛戈。
并非效仿黄河誓言,而是要刻石燕然以记功。
可惜我如牧羊人,长久漂泊在这海外之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战事的壮阔图景,通过对疾风、扬沙、蔽山张旗等自然与战争场面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边疆军事的紧张和艰苦。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从书生到武将的转变,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性。
诗中“疾风卷溟海,万里扬砂砾”两句,以宏大的画面展开序幕,通过强烈的自然景象,烘托出边塞的荒凉与战争的激烈。紧接着,“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则营造了一种压抑而又神秘的氛围,暗示了战争的持续和时间感知上的扭曲。
“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一句,直接点明了战争的紧张状态,而“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则描绘出战争中的策略与隐蔽行动。“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壁”两句,更是以急转的节奏表达了战事的紧迫和突发。
“十月边塞寒,四山冱阴积。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这几句,则从自然景象的描述中传递出边疆的凛冽与孤独,以及时间的流逝和战争的无尽。
在最后,“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几句,诗人回顾了自己从读书人到拿起武器的转变,这种变化不仅是个人命运的重大转折,也反映出时代动荡和个体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则表达了诗人对信仰、誓言的坚定与对未来的期待。
末尾,“可嗟牧羊臣,海上久为客”两句,则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对往昔自由自在生活的怀念。诗人的内心世界复杂而深刻,他既有对战争责任的认真态度,也有对个人自由的渴望,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卓越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它以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人文关怀,记录了一段历史时期的军事生活和个人命运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