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通高下,千山杂晦明
出处:《杭桥道间二首 其一》
宋 · 赵蕃
屡起瞻云物,频成听雨声。
与忧明所历,咸谓晓当晴。
一水通高下,千山杂晦明。
逢人问前路,为报已堪行。
与忧明所历,咸谓晓当晴。
一水通高下,千山杂晦明。
逢人问前路,为报已堪行。
翻译
常常起身仰望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又时常聆听雨声。因为忧虑明天的天气变化,大家都认为天亮时会放晴。
一条水流贯穿高低起伏之地,众多山峰忽明忽暗。
遇到行人询问前方的路,我回答说已经可以前行了。
注释
屡起:常常。瞻:仰望。
云物:天空和周围的景物。
频成:时常。
听雨声:聆听雨声。
忧:忧虑。
明:明天。
所历:经历的天气。
咸谓:都认为。
晓:天亮。
当晴:会放晴。
一水:一条水流。
通:贯穿。
高下:高低起伏。
千山:众多山峰。
晦明:忽明忽暗。
逢人:遇到行人。
问:询问。
前路:前方的路。
为报:回答说。
已堪行:已经可以前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的《杭桥道间二首(其一)》。诗中,诗人通过描绘频繁地观察天象和倾听雨声,表达了对天气变化的关注。他忧虑的是白天的阴晴不定,人们普遍期待着早晨会有放晴的迹象。诗人进一步描述了道路两旁水势高低起伏,山峦在雨后或明或暗,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最后,当有人询问前方的路途情况时,诗人以"已堪行"回应,暗示虽然天气多变,但道路尚可通行。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清新,通过自然景象寓含了诗人对天气的观察和对旅途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心境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