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叹古风挽莫回,幸有玉岩人足比
出处:《赋玉岩》
宋 · 赵希融
君不见陶令门前栽五柳,聊为折腰辞五斗。
归来三径足欢娱,琴书得趣人谁有。
又不见和靖卜筑临西湖,湖山胜景天下无。
至今疏影横斜句,人与梅花共清癯。
古来逸士皆如此,一节纯全能终始。
三叹古风挽莫回,幸有玉岩人足比。
二十馀年养浩深,厌居朝市入山林。
此身出处无非道,忧世谁知一寸心。
愧予朱墨尘埃里,恨不岩前濯清泚。
想象入室芝兰馨,有□清庙遗音美。
闻说当年赠监书,蒲公之见特其粗。
要知命义吾儒事,愿学同游周邵苏。
归来三径足欢娱,琴书得趣人谁有。
又不见和靖卜筑临西湖,湖山胜景天下无。
至今疏影横斜句,人与梅花共清癯。
古来逸士皆如此,一节纯全能终始。
三叹古风挽莫回,幸有玉岩人足比。
二十馀年养浩深,厌居朝市入山林。
此身出处无非道,忧世谁知一寸心。
愧予朱墨尘埃里,恨不岩前濯清泚。
想象入室芝兰馨,有□清庙遗音美。
闻说当年赠监书,蒲公之见特其粗。
要知命义吾儒事,愿学同游周邵苏。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陶令:指陶渊明。折腰:屈身于权贵。
三径:代指隐居生活。
和靖:林逋的字。
卜筑:选择地点建造房屋。
监书:古代官职。
蒲公:指林逋。
周邵苏:周公、邵武、苏轼,均为历史上有德才的人。
翻译
您难道没看见陶渊明门前种了五棵柳树,只为摆脱官场折腰而归?回到家中,三条小路已足够欢乐,弹琴读书的乐趣又有几人能有?
再看林逋在西湖边筑屋,那湖光山色举世无双。
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人与梅花都显得清瘦高洁。
自古以来的隐士都是这样,一生坚守节操始终如一。
我三次感叹古人的高尚风范无法挽回,幸好有像玉岩那样的人可以相比。
过去二十年间,我深深修养品德,厌倦了尘世纷扰,选择隐居山林。
我的人生进退都遵循道义,忧虑世事却无人理解我的心意。
我惭愧自己身处尘世,渴望能如古人般在山岩前洗净心灵。
想象自己身处满是芝兰香气的屋内,仿佛听到古代圣贤的教诲。
听说当年有人赠书给监书,那只是对林逋才华的粗浅认识。
要知道,我们儒家追求的是命运和道义,希望学习周公、邵武、苏轼他们的精神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希融的《赋玉岩》,通过对陶渊明和林和靖两位古代逸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儒家道德理想的追求。首联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的生活为引,赞美其高洁情操。次联则描绘了林和靖在西湖边筑屋,享受山水之乐,以及他的诗句流传后世,象征着清高的人格魅力。
诗人感慨“古来逸士皆如此”,强调了高尚人格的始终如一,并以“三叹古风挽莫回”表达对古代隐士生活方式的深深敬仰。接着,诗人自谦身处尘世,希望能像玉岩隐士那样超脱尘埃,追求内心的清净。他将自己的生活与道义紧密相连,忧虑世事却保持淡泊之心。
最后,诗人提到蒲公的故事,表示自己虽身处文墨之中,但仍渴望能如古人般有高远的志向,学习周公、邵武、苏轼等贤者的道德典范。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想化追求和对儒家精神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