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矣盖自得,其谁知少林
出处:《赠城南观音院庵主广师》
宋 · 文同
簿领日婴薄,纷然汩幽襟。
驾言出城南,聊欲清此心。
平冈见净刹,石径郁以深。
中有苦空人,峭健奇骨森。
十年一庵下,形迹了莫寻。
兀如拥败褐,口吐众妙音。
时下寂照堂,声绝响亦沈。
默矣盖自得,其谁知少林。
驾言出城南,聊欲清此心。
平冈见净刹,石径郁以深。
中有苦空人,峭健奇骨森。
十年一庵下,形迹了莫寻。
兀如拥败褐,口吐众妙音。
时下寂照堂,声绝响亦沈。
默矣盖自得,其谁知少林。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簿领:繁忙的文书工作。婴:缠绕。
纷然:杂乱的样子。
汩:扰乱。
驾言:驾车出行。
清:使...清净。
净刹:洁净的寺庙。
郁以深:幽深。
苦空人:修行者。
峭健:清瘦而健壮。
庵下:庵舍中。
了莫寻:难以寻找。
兀如:孤独的样子。
败褐:破旧僧袍。
寂照堂:寂静的禅堂。
沈:沉寂。
默矣:沉默。
自得:自我领悟。
少林:指少林寺。
翻译
每日事务繁忙,内心被琐事困扰。驾车向城南出发,想要借此清静心灵。
平缓的山坡上看见一座洁净的寺庙,石板小路深远幽静。
寺中住着修行者,面容清瘦骨骼奇特。
他在庵中已度过十年,踪迹难寻。
他像穿着破旧僧袍,口中却能说出深奥的佛法。
偶尔来到寂静的照堂,声音消失后回声也沉寂。
他的沉默源自内心的领悟,这少有人知在少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文同的作品,名为《赠城南观音院庵主广师》。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佛教修行环境的描绘和对禅师生活状态的赞美。
"簿领日婴薄,纷然汩幽襟。" 这两句描写了清晨微弱的阳光透过树林,照射在庵主简朴的居所,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驾言出城南,聊欲清此心。" 诗人表达了自己离开尘世喧嚣,前往城南的寺庙,以期净化心灵的愿望。
"平冈见净刹,石径郁以深。" 描述了一片开阔的山冈和清洁的佛塔,还有被树木覆盖而显得幽深的小路,这些景象都增加了环境的宁静与神圣感。
"中有苦空人,峭健奇骨森。" 这里写的是庵主广师,他是一个修行苦行、体格健壮且内心坚毅的人。
"十年一庵下,形迹了莫寻。" 表示庵主长期隐居,不问世事,他的生活痕迹已经难以寻觅,这也反映出他对俗世的超脱和佛法的专注。
"兀如拥败褐,口吐众妙音。" 庵主身着简单的僧衣,他的话语充满了智慧和神秘,如同仙乐一般令人心旷神怡。
"时下寂照堂,声绝响亦沈。" 这里描绘的是庵主所在的禅堂在时间流逝中变得更加宁静,无声无息,只有余音袅袅。
"默矣盖自得,其谁知少林。" 诗人最后表达了对庵主这种境界的赞美和不解,似乎只有少林寺那些修行者才能理解这份超然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禅师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净化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