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此人,孰禦匪茹猃
出处:《西斋秋感二十首 其十四》
宋末元初 · 方回
如仁故宜褒,小器自当贬。
圣言存至公,功罪岂相□。
□□微此人,孰禦匪茹猃。
归坫备大夫,亦已越绳检。
末季饶梼餮,妄自作崖厂。
聘室至无算,食玉不云忝。
丝毫靡建立,日夜煽虐焰。
攫啖知饱足,曾不如猿嗛。
圣言存至公,功罪岂相□。
□□微此人,孰禦匪茹猃。
归坫备大夫,亦已越绳检。
末季饶梼餮,妄自作崖厂。
聘室至无算,食玉不云忝。
丝毫靡建立,日夜煽虐焰。
攫啖知饱足,曾不如猿嗛。
翻译
因为仁德应被赞扬,器量狭小自然受贬低。圣人的教诲强调公正无私,功劳过失怎能混淆不清。
如果没有这个人,谁来抵挡贪婪和凶猛的兽类。
回到祭祀场所的大夫,也已超越了应有的规范。
末世之人贪婪无比,妄图自立为王。
众多妻妾多得数不清,即使享用美玉也不觉羞耻。
没有一丝贡献,却日夜作恶逞凶。
他们满足于掠夺,连猿猴的节制都不如。
注释
仁:仁德。宜:应当。
贬:贬低。
至公:极端公正。
岂:怎么。
相:相互。
□:此处缺失。
微:没有。
此人:这个人。
禦:抵挡。
茹猃:贪婪的兽类。
坫:祭祀场所。
亦已:已经。
越:超越。
绳检:规范。
末季:末世。
崖厂:自立为王。
聘室:妻妾。
算:计算。
忝:羞耻。
丝毫:一点。
靡:没有。
煽虐焰:作恶。
攫啖:掠夺。
猿嗛:猿猴的节制。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作品,属于《西斋秋感二十首》的第十四首。诗歌中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首句“如仁故宜褒,小器自当贬”表达了一种观点,即品德高尚的人应受到赞扬,而那些小肚鸡肠之人则应当被贬低。这里的“褒”和“贬”都是古代评价人物品行的词汇,褒指的是奖誉,贬是指责。
接着,“圣言存至公,功罪岂相□”表明了对历史上圣人言论的重视,同时也在探讨功绩与过错如何平衡,这里的“□”是一个难以辨识的字,可能是由于古籍流传过程中的损坏或抄写错误。
第三句“□□微此人,孰禦匪茹猃”中,“此人”指的是某种类型的人物,而“孰禦”则是一种疑问词,表示询问。整句话表达了对这种人的不屑一顾和鄙视。
第四句“归坫备大夫,亦已越绳检”中的“归坫”可能指的是某个隐居之地,“大夫”是古代官职名,而“越绳检”则意味着已经超出了法度的限制。这里可能在批评一些人虽然有高位但行为却超过了规矩。
第五句“末季饶梼餮,妄自作崖厂”中,“末季”指的是朝代的末期,而“饶梼餮”则是形容过度奢侈的词汇。整句话批评了末世之人在物质享受上过于放纵。
接下来,“聘室至无算,食玉不云忝”表达了一种极端的生活态度,即对财富和名利的追求到了无止境的地步,甚至连“食玉”这种荒唐行为也不以为耻。
第七句“丝毫靡建立,日夜煽虐焰”中的“丝毫”指的是微小的事情,“靡”则是腐败、溃烂的意思。整句话描绘了一种腐朽无能的官场景象。
最后两句,“攫啖知饱足,曾不如猿嗛”中,“攫啖”形容吃东西的声音,而“曾不如猿嗛”则是用来比喻那些贪婪成性的人连野兽都不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批判,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道德沦丧、官场腐败和社会矛盾激化的深切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