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山外事,何必过天台
出处:《夜宿倪庵坐雨二首 其一》
宋 · 陈著
一自入庵来,翛然百念灰。
松风晴后雨,涧水静中雷。
邻户祈蚕母,樵翁挟雉媒。
若无山外事,何必过天台。
松风晴后雨,涧水静中雷。
邻户祈蚕母,樵翁挟雉媒。
若无山外事,何必过天台。
注释
一自:自从。入庵:进入庵堂。
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百念灰:一切念头消失。
松风:松树间的风。
晴后雨:晴天之后仿佛有雨声。
涧水:山涧溪水。
静中雷:在寂静中像雷鸣一样。
邻户:邻居。
祈蚕母:祈求蚕神。
樵翁:打柴的老者。
挟雉媒:带着捕鸟的工具。
若无:如果没。
山外事:山外的俗事。
何必:何必。
过天台:去天台山。
翻译
自从我来到这座庵里,心中的一切杂念都如灰烬般消散。松林在晴天后仿佛带着雨意,山涧流水在寂静中发出雷鸣般的声响。
邻居们向蚕神祈祷,打柴的老人带着捕鸟的工具。
如果没有山外的俗事打扰,又何需特意去天台山呢。
鉴赏
这首宋朝诗人陈著的《夜宿倪庵坐雨二首(其一)》描绘了诗人进入山中庵舍后的宁静心境。"一自入庵来,翛然百念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自从进入庵中后,内心的各种世俗念头都仿佛化为灰烬,心境变得超脱淡泊。接下来的"松风晴后雨,涧水静中雷",通过比喻,写出了山间自然环境的清新与宁静,即使风雨雷电,也显得格外和谐,仿佛在静谧中听到的是内心的平静之声。
"邻户祈蚕母,樵翁挟雉媒",进一步描绘了庵边生活的田园景象,邻居们在祈求蚕神保佑丰收,而打柴的老人则带着捕鸟的工具,体现了乡村生活的淳朴和自然。最后两句"若无山外事,何必过天台",诗人感慨如果这里没有尘世的纷扰,那么他甚至无需特意去天台寻求超脱,这庵舍就是他的世外桃源。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庵中的生活情境,展现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超然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