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禅何处寻,杖屦入祗林
出处:《破山寺偶题》
明 · 胡应麟
高禅何处寻,杖屦入祗林。
古寺无人到,虚堂落叶深。
溪光经雨灭,瀑响过云沈。
兀兀绳床客,谁明定慧心。
古寺无人到,虚堂落叶深。
溪光经雨灭,瀑响过云沈。
兀兀绳床客,谁明定慧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独自探访破山寺的静谧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空寂与自然的宁静。
首联“高禅何处寻,杖屦入祗林”,开篇即以疑问引出探访之旅,诗人手持拐杖,脚踏草鞋,踏入了庄严的祗树林中,寻找那高深的禅境。这里运用了“杖屦”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行者的形象,也暗示了探寻之路的不平凡。
颔联“古寺无人到,虚堂落叶深”,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寂静。古寺因少有人迹而显得更加幽静,虚堂内落叶堆积,深沉而静谧。这两句通过“无人到”和“落叶深”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氛围。
颈联“溪光经雨灭,瀑响过云沈”,转而描写自然界的景象。雨水过后,溪流的光芒似乎被抹去,瀑布的声音在云层中渐渐消散。这两句以雨后清新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静谧与和谐。
尾联“兀兀绳床客,谁明定慧心”,将视角拉回至寺内。兀兀,形容孤独或无依无靠的样子,这里指坐在绳床上的僧人。诗人在此处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在这片宁静之中,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并达到内心的定慧呢?这不仅是对僧人的提问,也是诗人对自己以及所有寻求心灵平静之人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破山寺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禅宗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