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三摩义,居常梦晓钟
出处:《寄楞严大师》
宋 · 文同
锦官城里寺,一室若云峰。
水缩秋吟鼎,霜低夜讲松。
住斋尘入钵,出定藓生筇。
曾听三摩义,居常梦晓钟。
水缩秋吟鼎,霜低夜讲松。
住斋尘入钵,出定藓生筇。
曾听三摩义,居常梦晓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以锦绣繁华著称。寺:佛教寺庙。
云峰:形容山峰众多,如云雾缭绕。
秋吟鼎:秋天的炉鼎,可能指煮药或煮茶的器皿。
夜讲松:夜间在松树下进行讲经活动。
住斋:僧人居住的静修室。
尘入钵:形容禅室内尘土飞扬,生活简朴。
出定:僧人打坐完毕后起身。
藓生筇:杖藜上长出青苔,象征时间的流逝。
三摩义:佛教术语,指三摩地,即正定状态。
梦晓钟:早晨的钟声,象征着醒悟和修行。
翻译
在成都的寺庙中,一间房如同云峰缭绕。秋水减少,仿佛听见诗人在炉鼎前吟诵,夜晚寒霜低垂,松树下进行着夜间的讲经活动。
居住的禅室里,尘土落入僧人的饭碗,外出打坐时,杖藜上长满了青苔。
他曾亲耳聆听佛法精要,日常生活中常常梦见清晨的钟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寺庙景象,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深山古寺的图画。"锦官城里寺,一室若云峰"表达了寺庙隐逸于市镇之中,既有城市的繁华又不失高远之意。"水缩秋吟鼎,霜低夜讲松"则展示了自然界的宁静与诗人对禅理的追求,水流的声音宛如古鼎之音,霜降低悬似在深夜里讨论松柏之道。
"住斋尘入钵,出定藓生筇"一句,写出了僧侣们日常禅修的生活片段,他们的心静如水,内心世界纯洁无染。"曾听三摩义,居常梦晓钟"则透露出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敬仰,对于楞严大师的教诲铭记在心,甚至在平日的生活中也常常梦到清晨的钟声,表明了他对禅定之道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寺庙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和禅理的深刻理解与内心世界的宁静与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