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
出处:《曲江感秋二首 其一》
唐 · 白居易
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
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
穷通与荣悴,委运随外物。
遂师庐山远,重吊湘江屈。
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
近辞巴郡印,又秉纶闱笔。
晚遇何足言,白发映朱绂。
销沈昔意气,改换旧容质。
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
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
穷通与荣悴,委运随外物。
遂师庐山远,重吊湘江屈。
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
近辞巴郡印,又秉纶闱笔。
晚遇何足言,白发映朱绂。
销沈昔意气,改换旧容质。
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
注释
元和二年:唐宪宗年号,公元807年。穷通:困厄或通达,指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荣悴:荣耀或憔悴,形容人生的得意与失意。
庐山远:指庐山的隐士,象征避世隐居。
湘江屈:指屈原,他在湘江投江自尽,此处表示对他的怀念。
巴郡印:指在巴郡(今重庆)任职的官印,代表地方官职。
纶闱笔:纶闱,代指朝廷;笔,指起草诏书,这里指朝廷文职。
朱绂:红色的官服,古代高级官员的服饰。
曲江:唐代长安的名胜,常用于诗中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翻译
元和二年的秋天,我三十七岁。长庆二年的秋天,我五十一岁。
这中间的十四年,有六年处于被贬谪的状态。
困厄或通达,荣耀或憔悴,都随外界环境而变化。
于是追随庐山的远志,再次哀悼湘江边的屈原。
夜晚听着竹枝曲感到忧愁,秋天看着波涛汹涌的江面消退。
最近辞去了巴郡的官职,又执掌朝廷文书的职位。
晚年才得遇提拔,有何值得称道,白发映衬着红色的官服。
过去的壮志豪情已消磨,旧时的容貌气质也改变。
只有曲江的秋色,依旧如当年,风烟弥漫。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个人遭遇的深刻感慨的诗篇。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回顾了自己从三十七岁到五十一岁的十四年间的经历,其中有六年的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贫穷和富贵、荣耀和失落的无常,以及命运的多变。
诗人提到自己曾远游庐山,重返湘江,这些都是他生命中的重要地点。夜晚时分,他听着竹枝在风中发出的声响,感到一种深深的忧愁;秋天来临时,他看到山丘被雾气笼罩,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自然景物的变化。
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曾担任过巴郡的官职,但现在却又持笔在纶闱之中,这可能隐含着他对官场生活的某种无奈和不满。晚年遇到何人,已经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白发映照在朱红色的衣襟上,反映出岁月留下的痕迹。
诗人最后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转变,从前的意气风发已经消失,外表也随之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曲江的秋天,那里的风和烟霞依旧如同往日一样。这里,曲江秋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是他内心中一片永恒的宁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