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贤此考槃,觞咏谭王伯
出处:《岱谷西溪》
清 · 魏源
山大水声小,水与山不敌。
谁知砉砉响,能静岩岩魄。
岱宗石不裂,裂即万寻壁。
山泉云际青,飞下勇无择。
涧水奔赴会,供此双龙吸。
嵯峨萧瑟间,声光百寒碧。
仰视苍苍天,坼入巉巉石。
倾崖宿苍阴,倒影地不及。
不辨峡西东,但随溪转侧。
到此顿忘归,今古空明积。
昔贤此考槃,觞咏谭王伯。
至今濯缨亭,气与岱宗赫。
山禽不敢啼,草树若屏息。
悄然万虑澄,何独红尘隔。
谁知砉砉响,能静岩岩魄。
岱宗石不裂,裂即万寻壁。
山泉云际青,飞下勇无择。
涧水奔赴会,供此双龙吸。
嵯峨萧瑟间,声光百寒碧。
仰视苍苍天,坼入巉巉石。
倾崖宿苍阴,倒影地不及。
不辨峡西东,但随溪转侧。
到此顿忘归,今古空明积。
昔贤此考槃,觞咏谭王伯。
至今濯缨亭,气与岱宗赫。
山禽不敢啼,草树若屏息。
悄然万虑澄,何独红尘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山谷中西溪的壮丽景色和宁静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山大水声小"的对比,展现了山势之峻与流水之柔的互动。"砉砉响"象征着溪流轻快地穿越岩石,赋予了山谷生动的生命力。接着,诗人赞美了山泉如青色云彩般从高处飞泻而下,以及涧水汇聚成龙吸水的壮观景象。
在山石嵯峨、风声萧瑟之间,溪水的声音和光芒映照出冷冽的碧色,令人感到清凉。诗人抬头仰望,天空与峭壁相接,形成深邃的景象。山鸟不敢鸣叫,草木屏息,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诗人在此处流连忘返,感叹这里的空灵之美,不禁联想到古代贤士在此隐居吟咏的场景。
最后,诗人提到濯缨亭,暗示这里曾是文人雅士聚会之地,其气息与泰山的雄浑相得益彰。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心灵净化的向往,具有浓厚的山水诗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