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陵避兄食,织屦仰妻子
出处:《三战败不羞》
宋 · 王安石
三战败不羞,一官迁辄喜。
古人思慰亲,愧辱宁在己。
于陵避兄食,织屦仰妻子。
恩义有相权,洁身非至理。
古人思慰亲,愧辱宁在己。
于陵避兄食,织屦仰妻子。
恩义有相权,洁身非至理。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三战败:多次战败。不羞:不觉得羞耻。
一官迁:官职晋升。
辄喜:就感到高兴。
古人思:古人常常思考。
慰亲:安慰亲人。
愧辱:羞愧和耻辱。
宁在己:宁愿由自己承受。
于陵:历史人物于陵。
避兄食:为避开兄长而节俭饮食。
织屦:编织草鞋。
仰妻子:依赖妻子和孩子。
恩义:恩情和道义。
相权:相互权衡。
洁身:保持清白。
非至理:并非最高的道德标准。
翻译
经历三次战役失败也不感到羞耻,一旦官职晋升就满心欢喜。古人常想通过成就来安慰亲人,自感羞愧宁可由自己承担。
于陵为了避开兄长而选择节俭饮食,织草鞋依赖妻子和孩子。
恩情和道义应相互权衡,保持清白并非最高境界。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不为外界评价所动的高洁情操和豁然自得的心态。
“三战败不羞,一官迁辄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面对失败和成功都能保持平常心,既不会因失败而感到羞愧,也不会因为得到升官而感到过度的喜悦。这是一种超然物外、豁达的人生态度。
“古人思慰亲,愧辱宁在己。”诗人提到古人思想家会安慰父母,认为自己的过失和羞耻应该由自己承担,这表明了诗人对于责任的认知和个人品德上的自律。
“于陵避兄食,织屦仰妻子。”这两句引用了历史上两个以孝著称的人物故事。于陵是春秋时期的孝子,他为了避免与兄长争财产而隐居;织屦则是指汉代的孝妇,因为家贫只能用草编制鞋底(屦)来供丈夫穿着。这两句通过引用古人孝行,强化了诗人对于家庭责任和道德自律的重视。
“恩义有相权,洁身非至理。”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待人接物应持有的原则,即在施以恩惠与保持正义之间找到平衡,同时也强调了保持个人清白无瑕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自我坦白和对古代美德的引用,展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追求和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