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簧名本异,拊石意何同
出处:《笙磬同音诗》
宋 · 王禹称
鼓簧名本异,拊石意何同。
吹击虽殊致,声音忽暗通。
谁将嶰谷韵,潜合泗滨风。
莫问补天主,休寻入海工。
凤鸣应不辨,兽舞自难穷。
古乐何人会,须知政在中。
吹击虽殊致,声音忽暗通。
谁将嶰谷韵,潜合泗滨风。
莫问补天主,休寻入海工。
凤鸣应不辨,兽舞自难穷。
古乐何人会,须知政在中。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鼓簧:古代乐器,类似鼓和笙。拊石:敲击磬石,古代的一种演奏方式。
殊致:不同的表现方式。
暗通:无形中相互影响。
嶰谷:古代著名的音乐之地。
泗滨:可能指代某处水源或音乐之源。
补天主:神话中的补天人物。
入海工:探索海洋的能工巧匠。
凤鸣:比喻高贵的音乐。
兽舞:象征原始或自然的舞蹈。
政在中:中庸之道,平衡和谐之意。
翻译
鼓簧的名称本就不同,敲击磬石的心意又怎能一样。虽然吹奏方式各异,但音乐之声却能瞬间相通。
是谁将嶰谷的旋律融入,悄悄地与泗滨的风声相融。
无需寻找补天的神匠,也不必探寻入海的奇才。
凤凰鸣叫或许难以分辨,野兽舞蹈更是无穷无尽。
古代的音乐谁能真正理解?关键在于其中蕴含的中庸之道。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禹偁的作品,名为《笙磬同音诗》。诗中通过对鼓簧(一种打击乐器)和拊石(古代的一种敲击乐器)的比较,表达了作者对于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首句“鼓簧名本异”指出两者虽然名称不同,但都属于打击乐器这一类别。紧接着,“拊石意何同”则进一步探讨它们在表现音乐意境上的相似性。第三句“吹击虽殊致,声音忽暗通”说明尽管演奏方式(吹与击)有所区别,但最终产生的声音却能达到内在的和谐统一。
以下几句“谁将嶰谷韵,潜合泗滨风。莫问补天主,休寻入海工。”表达了诗人对音乐艺术渗透自然之美的赞赏,以及不必追求过度的人为装饰或技巧炫耀。
接下来的“凤鸣应不辨,兽舞自难穷”则描绘了音乐能够引起动物(凤凰鸣叫、野兽起舞)的自然反应,暗示音乐的力量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
最后,“古乐何人会,须知政在中”表达了诗人对于恢复古代纯正音乐风格的渴望,以及这种追求背后的深层次政治理念——即通过文化艺术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王禹偁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音乐美学的独到见解,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恢复古风、追求文化纯粹性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