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喜平原阔,风来尘不惊
出处:《遂平道中》
清 · 陈毓秀
立秋才七日,习习嫩凉生。
赤日午时淡,青山云外明。
居人杂回汉,土语近蛮荆。
更喜平原阔,风来尘不惊。
赤日午时淡,青山云外明。
居人杂回汉,土语近蛮荆。
更喜平原阔,风来尘不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遂平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官吏治理的反思。
首联“当时揽辔已成芜,极目蒿蓬更问途”,开篇即以“揽辔”这一动作,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行走在荒芜之中的情景,同时“蒿蓬”二字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萧瑟与荒凉,暗示了百姓生活的艰难。诗人放眼望去,满目皆是荒草丛生,连路都难以辨认,不得不询问前行的路径,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是对社会现实的隐喻。
颔联“三户残黎归业否,六条法吏尽心无”,将视角转向民生,提出了一个关乎百姓生计的问题:在如此荒凉之地,那些仅存的农户是否还能恢复生产?同时,诗人又将目光投向了官府,质疑官吏们是否真正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利。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深刻揭示了官民之间的疏离,以及底层民众生活状态的困苦。
颈联“月高茅店闻鸡少,人去荒原断雁孤”,进一步描绘了夜晚行进时的景象。月光高悬,茅店稀少,鸡声寥落,人迹罕至,荒原上只有孤雁相伴。这一幅画面不仅营造出一种凄清、孤独的氛围,也暗含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冷漠的感慨。
尾联“亦自勤勤思抚字,自惭拙笔未能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自认为一直在努力思考如何改善民生,却感叹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完全描绘出心中的理想图景。这一句既是对自身能力的谦逊评价,也是对社会问题复杂性的深刻认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旅途所见所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